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1年12月16日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本报记者 衣晓峰 通讯员 李小莲 张锐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
“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对皮肤病来说,中医大多依照这种原则辨证施治。比如,对于银屑病,进展期多以血热风燥为病机,治则以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为主;静止期或消退期则以或血瘀、或血燥、或风寒湿阻络为病机,分别采取活血解毒通络、养血祛风润燥和祛风除湿通络为法;而对红皮病型则以热入营血为病机,治则以清营凉血、解毒消斑为法。同样,不同的疾病只要发病机制相同,其治则和方法也可相同。如慢性湿疹、风热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只要其具有血虚风燥的病机,就均可用养血祛风润燥的治法,用当归饮子加减。
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
局部辨证
辨瘙痒:瘙痒可见于急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慢性皮肤病。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与外风有关,常见风寒、风热、风湿热等,致病特点是发病迅速、症状流窜不定,如,寒冷性荨麻疹、血管神经水肿、急性湿疹等;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病。而寒邪除有外邪侵袭外,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
辨疼痛:皮肤病的疼痛一般多由寒邪、热邪或痰凝血瘀,经络受阻所致。寒性疼痛往往遇凉遇寒加重,得温缓解,如寒冷性多型性红斑;热性疼痛局部发红灼热,如带状疱疹急性期;痰凝血瘀性疼痛多为疼痛部位固定,局部可见青紫或瘀斑或痰核结节,如结节性红斑。还有一种疼痛是“不荣则痛”,如老年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气虚鼓动无力、经脉不通、肌肤失养所致。
辨它觉症状:它觉症状是指皮损表现,也就是病变的形态。不同的皮肤病有不同的皮损特点,而相同的皮损表现也可见于多种皮肤病中。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皮损主要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和脓疱。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发展而来,包括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和继发性色素痕。不同的皮损反应不同的病邪性质,如充血性红斑多与血热有关、瘀点瘀斑与血热或血瘀或血虚有关;白色风团与风寒有关,红色风团与风热有关;水疱脓疱多与湿邪毒邪有关。
全身辨证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内治法
祛风法:包括疏风清热法,用于风热证(方选银翘散等);祛风散寒,用于风寒证(方选麻黄汤等);祛风胜湿法,用于风湿证(方用独活寄生汤等);搜风通络法,用于顽癣类(方用乌蛇蝉衣汤、全虫方等)。
清热法:清热解毒法,用于实热证(方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等);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证(方用犀角地黄汤等)。
祛湿法:清热利湿法,用于湿热证或暑湿证(方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清暑汤等);健脾除湿法,用于脾虚湿盛证(方用除湿胃苓汤等);滋阴除湿法,用于阴虚湿热证(方用滋阴除湿汤);温阳除湿法,用于阳虚湿盛证(方用升阳除湿防风汤)。
润燥法:养血润燥法,用于血虚风燥证(方用当归饮子);凉血润燥法,用于血热风燥证(方用凉血消风散等)。
活血法:理气活血法,用于气滞血瘀证(方用桃红四物汤等);活血化瘀法,用于瘀血凝滞证(方用通窍活血汤等);补气活血法,用于气虚血瘀证(方用补阳还五汤等)。
温通法:温阳散寒法,用于寒湿阻滞证(方用当归四逆汤等);温阳通络法,用于寒湿阻络证(方用阳和汤等)。
皮肤病除内治外,还包括外治。临床上应用也须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根据皮损的不同形态和疾病性质来选择不同性质的溶液、散剂、洗剂、酊剂、油剂、软膏等,另外还有针刺、拔罐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