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李济仁、张舜华辨治痹证经验(上)

2012年01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李济仁、张舜华辨治痹证经验(上)

 

 

 

李艳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诊断的痹证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内涵基本一致,是一组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病变累及骨、肌肉、关节、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其范围甚广,可包括与自身免疫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等;与代谢有关的疾病,如痛风、假性痛风、软骨病等;与感染有关的疾病,如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骨关节炎;某些神经肌肉疾病等;也包括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与各种以关节炎为表现的其他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中的关节病等。目前,西医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疗效也不是很确切。中医药治疗“痹证”具有悠久的经验积累和较明显的效果,故风湿病也被认为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国医大师李济仁与其夫人张舜华皆为新安医学传人,行医皆60余载,擅长痹证等顽疾的治疗,他们对于痹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基本上一致,遣方用药常以新安医理为指导,故屡获良效。笔者作为他们的学术继承人,将两位教授对痹证的治疗经验及特点总结如下。

 

  痹证的病因病机   

 

  痹证的病因始见于《内经》。《素问·痹论篇》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强调了外邪致病的重要性,李、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痹证除以上致病因素外,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感,阳虚外寒易入,阴虚外热易犯,正虚外邪易干有关,另内风、内寒、内湿、内热痰浊、瘀血等亦可留于经络、停滞关节、闭阻气血而发痹证。

 

  此外,尚有部分“痹证”发病时并无外感,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质疏松症、痛风、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等疾病,而多与劳逸失调,饮食失宜,七情所伤,脾胃虚弱,水湿内停,或痰饮内生有关。另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或外伤内瘀使气滞血瘀,亦可引发本病。

 

  李济仁认为痹证可生于内,亦可发于外。如饮食失宜致痹,长期饮酒可致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嗜食动物内脏、肉类、鱼虾类食物等可诱发关节痛,就是很好的例证。张舜华还认为,不论哪一种类型的痹证,大都有关节肢体肿胀、重着,因此都离不开湿邪。湿留肌肤,可见肌肤肿胀疼痛;湿留关节,则肿痛不已;若痰湿瘀久还可致关节肿胀变形。故二位教授认为痹证病初以邪实为主的,病位在肌表;病久则以虚实夹杂偏多,病位在经络;进一步还可累及脏腑,表现为心气不足、脾胃虚弱,或肝肾亏损、气血凝滞,或痰瘀互结的病理现象。

 

  同时,李济仁还十分重视痹证的病因、病机与络脉之间的关系,认为风寒湿热等外邪反复、夹杂侵犯肢体关节,袭入络脉,以致络脉痹阻,或络脉空虚而招引内邪即无形之虚邪(血虚生风,阳虚生寒,阴虚生热)同气相求、合并侵犯,激发机体反应,从而正邪交争,络脉瘀阻,引起以下的病理演变:寒、热诸邪侵入络脉,填塞阻逆,蕴而为毒,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谓:“寒入络脉,气乘填塞阻逆。”寒毒、热毒郁滞胶结于络脉,损害肢节,耗伤机体,同时邪毒为有形之病理产物,亦可阻迫络道恣行。“毒”可视为外邪(风、寒、湿、热、毒等六淫时邪)、无形之虚邪、内生之邪(痰、湿、瘀)等的综合病因病理。毒邪侵袭、潜伏体内,可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关系失常,引起阴阳偏盛、偏衰而罹病,且常常缠绵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