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2012年02月2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何谓“十二官之相使”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素问·灵兰秘典论》根据十二脏腑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工合作关系,将十二脏腑喻为君臣十二官,分别论述了它们的功能。

 

  心主宰生命活动,通过神明来协调各脏腑的功能,喻为“君主之官”。张介宾注:“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肺主气司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辅助心血运行,而且位高近心,犹如宰相,喻为“相傅之官”。张介宾注:“肺与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犹之宰辅,故称相傅之官。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

 

  肝藏血舍魂,职司谋虑,又主筋,司运动,喻为“将军之官”。恽铁樵曰:“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从病之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诸肝。”《明堂五脏论》“肝者,干也”,《尔雅》“干,也,即相卫也”,段玉裁以为即“干身蔽目”,皆说明肝脏具有护卫人体的作用;另外,干,含有干犯的含义,说明肝的特性为易于侵犯它脏,如乘脾,侮肺等。

 

  胆参与谋虑而善决断,刚正果决,喻为“中正之官”。因其具有主司人体的决断,不偏不倚,正确处理问题的功能,而临床上胆气虚的病人,易出现易惊、易恐、多疑、不决的症状,故温胆汤可治疗惊悸不宁之证。《明堂五脏论》认为“胆为贯也”,贯,即贯穿,指胆的功能贯穿十二脏腑,一则胆分泌胆汁,可助六腑之消化,一则胆主决断,可通过影响精神活动影响五脏,故又有“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

 

  膻中,注释凡二:一指气海,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分布阴阳,故官为臣使也。”二指心包络,张琦《素问释义》注:“膻中即心包络,为心主之宫城也”,作为十二官之一,当指心包络。薛雪注云“膻中亦名上气海,为宗气积之处,心包络,包为膜,心君之宫室,……膻中者,宫室外之城府也。”说明膻中为无形之宗气,心包络乃包之血络。程士德《素问注释汇萃》云:“然五脏六腑合为十二脏,焉得谓无形之气,这里的膻中当指心包络。”张介宾亦注“按十二经表里,有心包络而无膻中,心包之位正居膈上,为心之护卫。《胀论》云:‘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正合心包臣使之义。”《灵枢·邪客》言:“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于心包络”。故叶天士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述。总之,膻中(心包络)护卫心脏,最接近“君主”,犹如内臣,能传达心主的情志与命令,喻为“臣使之官”。

 

  脾胃受纳水谷,运化精微以供养全身,犹如藏粮之所,喻为“仓廪之官”。《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廪”,原通指藏粮之所。五味出焉,吴崑注:“脾胃和则知五味,脾胃不和则诸物失味,故云五味出焉。”《明堂五脏论》认为“脾者,裨也,为言裨助胃气也”。裨,《说文解字》“接益也”。即脾的功能是对胃气功能的接益或补充。《素问·太阴阳明论》将其表述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由于二者在功能的不可分,故将二者并称,并在多处经文中将二者的含义互相指代。

 

  肾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髓养骨充脑,是形体强壮的基础和智慧聪明的源泉,喻为“作强之官”,而出“伎巧”。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充则骨强,智多生巧。说明人体格的强健与智力的聪颖,皆是由肾精,主要是先天父母之精决定。据《明堂五脏论》“肾者,引也,为言引水谷和利精神”,由于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功能正常有使水谷正常代谢的功能,同时,“肾藏精,精舍志”,故对人体的精神活动有调节功能。

 

  小肠受纳胃中初步消化的食物,并进一步分别清浊,其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作用运送至五脏,其水液经下焦渗入膀胱,其残渣向下进入大肠,喻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据《明堂五脏论》“肠者畅也”,即大小肠的功能均宜通畅下行,但由于小肠的功能复杂,食物留驻的时间较长,故曰“小肠”(小畅),大肠仅传化糟粕,功能单一,故需留驻的时间较短,因此曰“大肠”(大畅)。

 

  大肠将水谷残渣继续向下传导,称为“传导之官”,其将残渣中部分水分吸收,并形成粪便排出,因而谓“变化出焉”。大肠的传导功能与下列几个脏腑的功能相关:一是肺的肃降,唐容川《医经精义·脏腑之官》言:“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府,肺气下达,故能传导”;二是胃的降浊功能。三是肾的气化功能。

 

  三焦化气行水,维持津液在全身的输布畅通,三当释为大、多,焦乃“会”之意,指空隙之处。凡体腔上下,脏腑之外组织空隙之处,均为三焦之所,被喻为“决渎之官”,而出“水道”。另《内经》中三焦又有三部之意,是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代称。

 

  膀胱是津液汇聚之处,而名为“州都之官”,州,有聚义;都,水泽所聚谓之都。膀胱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将津液中有用的部分升腾输布至全身,而无用的废料则成为尿液经前阴排出,故曰“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论述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了各脏腑既分工又协作的整体协调的重要性和心的主导作用。十二脏腑的相互关系在于“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十二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和所处地位虽不相同,但它们的功能活动必须相互配合,相互为用,协调统一,不得相失,这种关系称之为“相使”。如果十二脏失其相使协调的正常关系,就会“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思想。而在这个“相使”关系当中,心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心为君主,君主圣明,则百官各司其职,安于其位,脏腑功能协调、正常。心主不明则神无所主,而脏腑相使之道闭塞不通,致使脏腑的功能失常。使道就是心神协调十二脏腑相互关系的通道,即血脉。而在这里,心实际上又是“神”的代名词,强调了神在脏腑相使中的主宰作用,举凡《内经》论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与养生,无不把“神”放在首位,也正体现了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