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2年03月02日
脉象浅识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译后
□ 王宁元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哲学
笔者以为,“醫”之深邃本原性和广大整体性在“象”,“象”具有更广泛感知的可能性,涉及医者,触及医患相接的情景,而“证”次之,辨证后还须归“象”。
望闻问切辨证犹同眼耳鼻舌身意。望闻问者,同眼耳鼻舌。切者,同身,乃医者之指肤触及病家之体肤。辨证乃意成之过程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学者钱钟书语)四诊合参则“以心、脑、耳、目、鼻、手六力精神聚会,及时灵机一动,捷径密切断语。”(老中医王灿章语)四诊齐备,方得证,会于心,成于意,最终归于象。
病家之本质(本原、原初之自身),以象出。医者之本质(经验、学识、纯真之功与能),接象出。医病双方之本质凭(藉)象而生共鸣,“一时明白起来”(明代王阳明语),然后医者能知病家。“是故《易》者象也”(《系辞下》),医者《易》也。
喻之譬之,象者,犹濠梁鱼乐之乐、悠见南山之见、凭虚御风之虚、山中花开之开。大哉,象也,善哉,象也,真哉,象也。
脉象则是医者通过指肤触切三部九候之脉而得知病家气血阴阳五脏六腑之象,是“醫”之重要诊法。指下心中,指领心会,“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唐代虞世南论书道语)“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清代周学霆语)。指肤之敏锐,心神之灵慧,乃人类所独有之才能,发挥本无极限,脉诊可以一种独有的形式更贴切地接近和表现疾病的本原。
脉诊绝非试剂仪器所能模拟、所能验证、所能替代、所能企及。现代医学研究已发现的影响内皮、平滑肌、血管、心电、心脏、血流的因素可过百种吧,也许可以解释脉搏,但永远也无法阐明究极脉象。当然随着越来越多血管关联因素的发现,现代医学对血管、脉搏的认识也在改变和深化,脉之动与命之运的更深层更丰富的关系终于开始渐渐地进入西方医学研究者们的思考之界,如有人开始认为“血管是人体最大的脏器”、“把内皮功能衰竭、平滑肌功能衰竭和代谢功能衰竭等血管的这三种功能衰竭总称为血管功能衰竭vascular failure”、“血管功能衰竭是指因血管这个生命器官vital organ的功能障碍而带来的如果放置则会导致生命危机的病态” (野出孝一《血管功能衰竭新领域》,Medical Review Co.,Ltd)关于动脉功能无创检查及动脉功能与疾病预后、生命预后关系,目前盛行踝臂动脉指数ABI、脉搏波传播速率PWV、血管内皮功能FMD等研究。在去年10月的心血管长城会上,笔者曾就动脉功能无创检查方法与脉诊关系研究向动脉功能研究开拓者的日本医学
但是对于包括“醫”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继承、应用以及再创造,我们已经失去了古人所具有的文化环境,面对着许多困难和无奈。
如《老子》第一章论“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又在第二十一章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不可道、不可名、惟恍惟惚方为“道”,方有窈冥里的象、物、精、真、信。“道”如果被概念为不三不四之词语,被逻辑为不伦不类之关系,被模塑为有形有体有声有色之“器”,则道已非道,将尽失遥远幽深之中的象、物、精、真、信。学者
所以,“醫”之道理亦如此,惟取得其象,方能尽其意,惟守得其恍惚,方能感知其真切。脉象本真的获得只能通过脉诊之感悟,而所悟深浅真伪,则缘乎“醫”理之识得、身心之修养与临证之琢磨,舍此岂有第二途径。现代科学方法对脉象甚至“醫”学之研究由于从开始的第一步已经踏在歧路,所以只能看到“器”化的支离片面,若率尔据此大言脉象与“醫”,则是脉象与“醫”的退化与堕落。切脉以取象,电极不可代庖指肤,“器像”远非“气象”,脉之意象怎一个“脉搏”了得,数字图形又岂能替代身心感应,解剖、测定、染色、表达、统计、分析的方法与脉诊脉象。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作者大塚敬节先生重视脉学,强调脉学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他在医案集《汉方诊疗三十年》里也有诸如“还是脉诊最重要”之类的表述。《汉方诊疗三十年》代序中说道:“(从汤本求真学习汉方)最初的两三年里,我全力以赴地做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像这样在学习的初期,没有涉及杂学,而能够直接全力攻读伤寒论,这是
大塚敬节先生高度评价“辨脉法、平脉法” 二篇, 认为它们是介于《难经》和《脉经》之间的重要脉学著作,对于理解仲景学说有很大的作用,并进一步讲到,辨脉法篇可以帮助理解《伤寒论》,平脉法篇则有益于学习《金匮要略》。他曾将“辨脉法、平脉法”用钢板刻制印刷,赠给同道分享,足见其对这二篇的喜爱。他结合古人的阐述与自己的体会,以为后学者搭阶梯的精神,潜心注释,发微阐幽,写成了这部《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成为仲景学说传承中的又一力作。在对条文的阐释中,他指出了前人有些注释随原文敷衍的遗憾之处,力求以临床实际现象作为解释原文的根据,这也成为该书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