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食物中毒中医诊疗技术

2012年03月0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食物中毒中医诊疗技术

 

 

 

中国中医药报

 

 

 

  胃肠型食物中毒较常见,是由于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集体发病,潜伏期短,时间集中,病人有进食变质食物,海产品,腌制食品,未煮熟的肉、蛋食物史。各型食物中毒其感染症状基本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胃肠炎症状。大便可为稀便、水样便或黏液便、血水样便,部分病人有畏寒、发热、头昏、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中医诊治

 

  中医文献中有许多类似细菌性食物中毒之记载,对本病主症腹痛、吐泻的病因,证治论述甚详。《内经》首先指出了本病风、热、寒、湿的致病特点。张仲景较系统地论述了呕吐、泄泻,提出了一些现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剂,并且认识到呕吐有时又是人体排出胃中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此时治疗,不应止呕。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本病应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的“下痢”、“呕吐”、“泄泻”,严重者有明显的上吐下泻,可归属于中医“霍乱”范畴。

 

  1.湿热内蕴

 

  症状:起病急骤,吐泻并作,脘腹疼痛,吐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其气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金银花、茯苓各15克,黄芩、车前子各10克,黄连、通草、甘草各6克。若湿邪偏重者,可加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夹食滞者宜加神曲、山楂、麦芽各10克;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连翘、薄荷各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香薷各10克,扁豆花、荷叶各6克。

 

  2.暑湿郁蒸

 

  症状:猝然吐泻交作,腹痛,呕吐物酸腐,泻下黄色水样便,或带黏液,气味臭秽,烦热口渴,胸脘痞闷,或伴有发热头重,肢体酸楚,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或滑数。

 

  治法:解暑清热,利湿止泻。

 

  方药:新加香薷饮合鸡苏散加减:香薷、厚朴、连翘各10克,金银花、扁豆花各12克,滑石15克,甘草、薄荷各6克。若表证较重者可加葛根15克,黄芩10克;若出现高热、烦躁,可加黄连6克,大黄10克;若夹食滞而见呕吐酸腐、大便奇臭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枳实各10克;腹痛肠鸣较重者,可加白芍10克,木香6克。

 

  3.寒湿内困

 

  症状:呕吐清水,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口淡不渴,小便清而量少,或兼有恶寒,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散寒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紫苏叶、大腹皮、白术、厚朴、半夏、白芷各10克,云苓12克,桔梗、甘草各8克,生姜5片,大枣5枚。若表邪较重者,可加荆芥10克,防风6克;湿邪较重而症见胸闷食少、肢体倦怠、苔腻或白滑者,可加苍术15克,陈皮10克,猪苓10克,木香6克。

 

  4.食滞胃肠

 

  症状:先吐后泻,呕吐物有酸腐气味,泻下酸腐,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各12克,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枳实、香附各10克。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甚者,可加大黄10克,厚朴12克。

 

  5.邪盛亡阴

 

  症状:吐泻频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皮肤干燥,眼眶凹陷,唇干齿燥,尿短色浓,其则昏迷。舌红绛而干枯,脉细数无力。

 

  治法:救阴存津。

 

  方药:生脉散加减:人参12克,麦冬20克,五味子5克。可加青盐适量,每日饮数剂以代茶,能饮为度。若烦躁或神昏者,可加用紫雪丹;若呕恶不止者,可加法夏、石斛、知母、竹茹以生津养胃、降逆止呕;以湿热为主者,可加服葛根芩连汤;以暑湿为主者,加服新加香薷饮;以寒湿为主者,加服藿香正气散;以食滞为主者,加保和丸,以达祛邪救阴之目的。

 

  6.阴竭阳脱

 

  症状:吐下无度,口干咽燥,目眶凹陷,神昏,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舌光红或淡暗,脉微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益气救阴。

 

  方药:参附龙牡汤合生脉散:人参l克克,附子9克,龙骨12克,牡蛎30克,干姜、炙甘草各5克,麦冬20克,五味子5克。

 

  单秘验方

 

  1.鲜藿香一把,捣汁用开水冲服,或用藿香15克,水煎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

 

  2.紫苏15克,水煎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

 

  3.鲜生姜一块,捣烂,开水冲服或水煎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呕吐者。

 

  4.仙鹤草煎剂:仙鹤草30克,煎成100毫升,每日一次,口服,小儿酌减。适用于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者。

 

  5.川连9克、木香9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者。

 

  6.香连丸、藿香正气丸、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等,选择其中一种,每次69克,每日两次吞服。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者。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1)针刺:主穴取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阴陵泉、气海,里内庭、公孙、中脘、神阙、关元等。配穴取合谷、上脘、下脘。耳穴取胃、交感、神门、大肠、小肠、脾、皮质下等。每日一次,留针2030分钟,对于偏寒者可用温针灸。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者。

 

  (2)针刺:用消毒针点刺舌面中部34针,约一分左右深,使针刺处出血少许。适用呕吐恶心不止者。

 

  2.推拿疗法

 

  (1)推拿止泻:①揉神阙、气海,以腹内有温热感为度;②按揉足三里、内关。每穴约一分钟;③摩腹,按顺时针方向进行。适用于湿邪内侵和伤食的泄泻者。

 

  (2)推拿止痛:取穴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大肠俞等。采用摩、按、揉、一指禅推法等手法,能理气止痛。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腹痛者。

 

  3.外敷药物

 

  (1)热泻散:黄连12克,滑石30克,广木香 15克,吴茱萸10克。诸药混合粉碎为末,过筛,取药末1015克,撒于28厘米布中间,分别贴于神阙、大肠俞,每日一次。适用于胃肠型食物中毒中湿热或暑湿泄泻者。

 

  (2)姜萸散:吴茱萸15克,生姜30克,大枣10枚,共为末,加热布包后烫天枢穴。适用于寒邪内侵的腹痛者。

 

  4.饮食疗法

 

  (1)本病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易于吸收、少渣少油、稀软为原则。呕吐病人可暂禁饮食,呕吐止后可给淡糖盐水、茶水。泄泻剧烈者,应多饮药茶、汤液(配有药汁的米汤、面汤)、果汁为主。病情稳定者,可给无渣的半流质食物如药粥、面糊等,待恢复后可改为普食。要注意食品卫生,忌食油腻、生冷、不易消化之物。

 

  (2)食疗方

 

  ①马齿苋绿豆汤:新鲜马齿苋120(干品60),绿豆60克,煎汤服食。每天12次,连服3天,适用于湿热或暑湿泄泻者。

 

  ②车前子饮:车前子(纱布包)3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煮粥,分两次温服300毫升,治泄泻。  

 

  ③姜连散:生姜120克榨汁,黄连30克研末,文火烘炒加姜汁拌匀,以干为度。每服6克,绿茶送服,每天3次。适用于湿热泄泻呕吐者。(摘自《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