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2年03月12日
卫生部部长陈竺3月6日赴美与王振义院士一起领取了美国全国癌症基金会的圣捷尔吉癌症研究创新成就奖,他称自己的研究是中西汇聚的成果。3月10日,陈竺委员在两会上就中医药与医改、中医药与我国医药创新、中医药走向世界等三个话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陈竺三论中医药发展
本报记者 任壮 巨锋
中国中医药报
图为陈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本报记者 巨锋摄
图为陈竺为本报题字
①如何在医改中体现中西医并重?
医改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深化医改为中医药发展带来契机,中医药发展为医改提供重要动力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中医药在我国具有独特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上,中医药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以及健康促进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当前深化医改工作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深化医改为中医药带来契机,中医药的发展也为医改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要渗透到医改的方方面面。医保制度的建立,要制定更加有利于中医药的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制度方面,中医药应占有重要的位置、合适的比例;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要有利于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要培养能中会西的基层人才队伍,加强活跃在基层的中医专业队伍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要纳入中医“治未病”的服务内容;公立医院改革方面,要重视中医医院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有条件的地方要把中医医院改革列入。
②中医药对我国医药创新价值何在?
中医药作为医药创新源头的作用十分显著,现代科技和传统医药的融汇是中国医药学持续进步的力量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不能离开基本国情,医药科技创新总要植根于这块土地。中医药是几千年临床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有丰富遗产的传统医学体系,对中国医药的创新发挥了很大作用。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获得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葛洪《肘后备急方》对青蒿治疗热病作用的描述,成为她当时重大发现的源泉。后来她应用化学方法,用乙醚使提取青蒿素的效率大为提高,并进一步证实了药物的作用。
当前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既有传统中医药工作者的贡献,因为他们是基础理论的继承者、发扬者,也有现代医学科技工作者的贡献,比如屠呦呦、王振义,他们都是学现代医学的,但后来都对传统中药产生兴趣,还有哈尔滨医科大学
现代信息技术,既不姓西也不姓中,在中医药科研中广泛应用于典籍归纳、大量复方记录和名老中医实践记录。这种现代科学与古老中医与时俱进的、有活力的聚合,应该大力提倡。
研究发展中医药,要坚持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出发,进一步在确定和验证疗效上下功夫。最近有一些中医专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做多中心、大样本的疗法和药物验证工作,这是个趋势性的方法。一个有效的疗法和药物,背后总有医理、药理的作用,其物质基础总可以被揭示。也许中医药的整体论思维以及用药上的复方组合,使得研究难度加大,但随着科学思维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进步,逐渐会得到破解。
③中医药如何更好走向世界?
中医药从临床到科研,要更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范畴,获得广泛认可,加快走向世界步伐
对中医药物质基础的研究、作用机理的阐明,有利于中医药包括针灸等走向世界,因为这样我们跟西方医学的对接才有共同语言。中医药的发展,从临床到科研,要更多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范畴。对有效中药要确保有效成分的存在,就要发展能够验证产品有效成分的标准化体系。无论是药品、治疗方法和技术,都要建立一个标准化平台,对疗效评估也要有标准。
另外,由于中药材取自自然界的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因此对中医药的发展还要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随着一些品种因过度开发进入濒危状态,应更多考虑采用人工驯化的方法。比如,药用植物可人工栽培,对动物资源保护,可以开展人工养殖,而对能通过化学合成的制备药物原料,可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进行合成。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应该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