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2年03月16日
小青龙汤方解
□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小青龙汤方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最早对小青龙汤作方解者,当推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
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胞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胞通行,汗出而解矣。”
此为“以经解论”之典范。
麻黄、桂枝、甘草治疗“伤寒表不解”,芍药、五味子治疗“咳逆而喘”,干姜、细辛、半夏治疗“心下有水气”。方解平实明朗,多为后世医家所遵从。
清代医家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麻黄、桂枝,散外入之寒邪;半夏、细辛、干姜,消内积之寒饮;芍药、五味,监麻、桂之性,且使表里之药,相就而不相格耳。”
在成无己方解的基础上,对芍药、五味子的作用有所延伸。
《重订通俗伤寒论》中何秀山指出:“风寒外搏,痰饮内伏,发为痰嗽气喘者,必须从小青龙加减施治。盖君以麻、桂辛温泄卫,即佐以芍、草酸甘护营。妙在干姜与五味拌捣为臣,一温肺阳而化饮,一收肺气以定喘。又以半夏之辛滑降痰,细辛之辛润行水,则痰饮悉化为水气,自然津津汗出而解。若不开表而徒行水,何以解风寒之搏束;若一味开表,而不用辛以行水,又何以去其水气?此方开中有合,升中有降,真如神龙之变化不测。设非风寒而为风温,麻、桂亦不可擅用,学者宜细心辨证,对证酌用也。”
应该说,痰饮与“寒饮”、“水饮”尚有区别。方解中把半夏的作用解为“辛滑降痰”,似无不可。但小青龙汤实为治寒饮之方,如痰证较显,也许不是小青龙汤证。即使是小青龙汤证,单用一味半夏治痰是不够的,笔者常加用炒苏子、炒莱菔子。
也有从小青龙汤组方的来源进行方解者,如《医宗金鉴》:“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证,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以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临证体会,小青龙汤加杏仁,即内含麻黄汤,较不加杏仁发汗力为强,笔者治喘,通常不加。如加用杏仁,多去麻黄。
呕者去干姜用生姜,似无不可,但需注意方中温散力量的变化。事实上,用干姜也有很好的止呕作用。
上述方解是基于小青龙汤治疗表寒里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