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白喉中医诊疗技术

2012年03月2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白喉中医诊疗技术

 

 

 

中国中医药报

 

 

 

  白喉是由革兰染色阳性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咽喉、鼻等处灰白粗厚的假膜形成及外毒素引起的心肌、神经及其他脏器的损害,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人群普遍易感,主要由飞沫传播,亦可经玩具、衣服或被污染的牛奶、食品等传播。

 

  中医学很早即有许多关于本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称之为“喉痹”。北宋《圣济总录》和明代《景岳全书》又称之为“缠喉风”和“镇喉风”。1864年张绍修所著《时疫白喉捷要》则正式提出白喉病名,为我国第一部详细记载白喉的专著。认为白喉为时疫,证发有时,传染甚速,病重危险,治者每多束手无策,其后《重楼玉钥》一书云:“喉间起白如腐一证……初起发热,或不发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鼻通者轻,鼻塞者重,声音清亮,气息调匀易治,若音哑气急,即属不治。”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判断进行了详尽描述。

 

  辨证论治

 

  1.风热袭表

 

  症状:发热,微恶寒,头痛身疼,咽红有白点或片状假膜。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2克,连翘、牛蒡子、玄参各10克,薄荷(后下)、蝉蜕各5克,甘草9克,牛膝根15克。

 

  2.阳热亢盛

 

  症状:高热烦渴或恶心呕吐,咽部红肿,白膜较大。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2克,黄连6克,黄芩、黄柏、栀子、连翘各10克,蒲公英、山豆根各15克。若见皮肤斑疹,加牡丹皮10克,生地黄12克。

 

  3.阴虚燥热

 

  症状:低热口干,咽燥作痛,咽部白膜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养阴清解汤加减:生地黄、玄参、金银花各12克,麦冬、牡丹皮、黄芩、连翘各10克,山豆根15克。

 

  4.痰热闭塞

 

  症状:发热咳喘,咳声嘶哑,鼻翼煽动。舌红苔黄,脉滑数。重者痰鸣唇紫,面色苍白,呼吸困难。

 

  治法:逐痰通闭,避秽解毒。

 

  方药:急服雄黄解毒丸,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外治可用巴豆朱砂膏敷贴印堂穴,8小时后局部起红紫色小水疱,用针挑破,涂1%甲紫溶液,24小时后假膜即能缩小,34天完全脱落。轻者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5克,杏仁、瓜蒌、金银花、连翘各12克,生石膏30克,川贝10克,山豆根15克。

 

  5.疫毒内侵

 

  (1)心气不足

 

  症状: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头面汗出。舌淡红,苔黄,脉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独参汤或加减复脉汤化裁:生地黄、阿胶(烊化)、麻仁、山萸肉、党参、麦冬、五味子各10克,炙甘草9克。余毒未尽者,加金银花12克,牡丹皮10克。

 

  (2)心阳不振

 

  症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短促,尿少。脉细弱。

 

  治法:益气回阳。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饮加减:白参、甘草各9克,附子、白术、茯苓各10克,黄芪15克,五味子、麦冬各12克,干姜3克。

 

  单秘验方

 

  1.鲜卤地菊全草60克,水煎服;也可用鲜卤地菊取汁,加相当于药液14的食醋,外涂假膜处,每日23次。

 

  2.鲜土牛膝根3060克,煎汤分服,每日一剂。

 

  3.抗白喉合剂:连翘、黄芩各18克,鲜生地 30克,玄参15克,麦冬9克,加水煎至60毫升,分4次内服。有清热养阴解毒之功,适用于咽白喉初起,热毒偏盛者。

 

  4.蜗牛一个,冰片90克,将蜗牛去壳,焙存性,加冰片共研细吹喉,适用于咽白喉及喉白喉者。

 

  5.生熟巴豆散:熟巴豆4粒,生巴豆3粒,去油研末吹喉,每次02克,适用于白喉假膜痰浊闭塞喉间者。

 

  6.斑蝥:乌梅肉捣烂,如黄豆大丸,贴人迎穴,两小时后起疱。适用于咽白喉者。

 

  7.蛇麻草适量捣汁,调鸡蛋清,加少许食盐,用棉签蘸涂咽部,每日34次,治疗咽白喉有效。(摘自《传染病中西医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