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特发性突聋中医诊疗技术

2012年04月1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特发性突聋中医诊疗技术

 

 

 

中国中医药报

 

 

 

  特发性突聋又名突发性聋,是指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明显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损失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或可伴有耳鸣及眩晕。本病春秋季节易发,多见单耳发病,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

 

  中医称本病为“暴聋”。本病为耳科急症,特发性突聋其预后较其他感音神经性聋好,部分患者可自愈。一般情况下,治疗越迟,预后越差,听力损失越重;伴严重眩晕者,预后越差;听力图呈陡降型者较上升型者预后差;病程越长,预后越差,病程超过一个月者,大多数听力无法提高。

 

  一、病因病理

 

  西医病因病理

 

  发病诱因:生气、忧郁、焦虑、悲伤,或疲劳、饮酒、受凉及感冒等,可诱发本病。

 

  病毒感染:病毒可以经过血液循环、蛛网膜下隙经蜗小管、鼓室圆窗进入内耳。临床致病病毒有腮腺炎病毒、流感、副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鼻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增殖并与红细胞黏附,导致内耳血运障碍,细胞坏死。

 

  内耳供血障碍:内耳血管栓塞、出血、痉挛等均可导致内耳血运障碍,引起特发性突聋。

 

  中医病因病机

 

  风热侵袭: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寒暖失调,肺卫不固,风热外袭,循经上犯,蒙蔽清窍,耳窍失其“清能感音,空可纳音”的功能,引发暴聋。

 

  肝火上扰:表邪入里,侵犯少阳,或暴怒伤肝,气郁化火,导致肝胆火热循经上扰清窍,引发暴聋。

 

  痰火郁结:脾运失常,水湿内停,郁生痰火,郁于清窍,引发暴聋。

 

  血瘀耳窍:气机不畅,或外伤、爆震等均可伤及气血,导致血瘀耳窍,清窍闭塞,引发暴聋。

 

  二、辨证分型

 

  风热侵袭:突发听力下降,呈感音神经性聋,伴吹风样耳鸣,或伴有耳胀闷感,昼夜不停,可伴有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头痛等,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肝火上扰:多由情绪刺激诱发,突发耳聋,耳鸣如闻风雷声,头痛眩晕,夜寐不宁,口苦咽干,面红目赤,烦躁郁怒,胸胁胀痛,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痰火郁结:突发耳聋,耳鸣耳闷,头重目眩,胸闷失眠,咳嗽痰涎,口淡无味,二便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血瘀耳窍:突发耳聋,耳鸣嘈杂,或伴眩晕,可有外伤、爆震史,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三、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侵袭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临证时,可加蝉衣、石菖莆、蔓荆子、路路通、柴胡、川芎;鼻流寒涕严重者,可加辛夷花、苍耳子、白芷;发热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弦数者,可配合小柴胡汤加减;咳嗽咽痛者,可加前胡、黄芩、杏仁、瓜蒌等。

 

  临床上,也可辨证选用蔓荆子散加减治疗。

 

  2.肝火上扰证

 

  [治法]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临床上可加郁金、石菖莆、香附、川芎;便秘者,可加大黄;眩晕者,可加牡蛎、磁石。也可辨证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3.痰火郁结证

 

  [治法] 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 清气化痰丸加减。

 

  临床上,也可辨证选用加味二陈汤加减治疗。

 

  4.血瘀耳窍证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  通窍活血汤加减。

 

  临床上,常加石菖蒲、通草、路路通,或配合通气散加减治疗。也可辨证选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   

 

  1.突聋汤

 

  [药物组成]  龙胆草、柴胡、川芎、桃仁、赤芍、甘草各10克,黄芩、栀子、香附、路路通各5克,红花5克,石菖蒲20克。

 

  [功效]  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适应证]  郁怒伤肝、肝火上逆、蒙蔽清窍者。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服。连续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临床应用]  大便秘结加大黄、芦荟以清热导滞;痰热壅盛加瓜蒌仁、胆南星以清热化痰;火热尚轻时与逍遥散加减治之。

 

  2.活血聪耳汤

 

  [药物组成]  桃仁10克,红花10克,川芎 10克,赤芍10克,石菖蒲15克,葛根10克,生地10克,炙甘草20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开窍。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每日两次,早晚口服。治疗两周后观察疗效。

 

  四、适宜技术

 

  1.针刺

 

  泻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一次。

 

  主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每次选取两穴。

 

  配穴:风热侵袭者,配合合谷、曲池;肝火上扰者,配合太冲、中渚;痰火郁结者,配合丰隆、大椎;气滞血瘀者,配合膈俞、血海。

 

  2.耳压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内耳、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反复按压刺激,调理脏腑功能。

 

  3.穴位注射

 

  取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针刺得气后注药,每次每穴051毫升。药物可选用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4.“营治城郭”

 

  以两手按耳轮,上下摩擦,每次做15分钟左右。

 

  5.“鸣天鼓”

 

  调整好呼吸,以两手掌心紧贴两耳郭,堵塞两外耳道,两手除拇指以外其余四指对称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尖相接触,再将两食指翘起叠放在中指上,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弹下,重重地叩击在脑后枕部,此时可闻及洪亮清晰如击鼓之声。先左手24下,再右手24下,最后双手同时叩击48下。

 

  6.鼓膜按摩法

 

  用中指或食指头伸入外耳道口,在外耳道口轻轻摇动10余次,待外耳道的空气排出后,突然拔出指头,如此反复数十次;也可用两手中指或食指,将耳屏向耳道口推压,并使其封闭住外耳道口,一按一放,有节奏地反复数十次,每天两次;或用鼓气耳镜放入耳道内,并使其封闭住外耳道口,有节奏地缓缓打气,边打气边观察鼓膜活动情况,每次打气10余下,每天一次,但不可用力过猛;或可用鼓膜按摩仪进行按摩。

 

  耳痛剧烈,或鼓膜充血明显,鼓膜穿孔者,不宜使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