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慢性咽炎诊疗技术

2012年05月08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慢性咽炎诊疗技术

 

 

 

中国中医药报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弥漫性炎症。常与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同时存在。

 

  本病多发生于成年人,病程较长,症状顽固。

 

  本病中医称“慢喉痹”,部分书籍中也名为“阴虚喉痹”、“虚火喉痹”等。

 

  本病根据病变的轻重程度不同,临床上分为慢性单纯性咽炎、慢性肥厚性咽炎、慢性萎缩性咽炎。

 

  一、中医辨证分型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异物感,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脾胃虚弱,咽喉失养: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咽燥微痛,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作呕,或时有呃逆泛酸,若受凉、疲倦、多言则症状加重,平素容易感冒,倦怠乏力,短气懒言,动则汗出,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脾肾阳虚,咽失温煦:咽部异物感,梗梗不利,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

 

  痰凝血瘀,结聚咽喉: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咳,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二、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证

 

  [治法] 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方药] 肺阴虚为主者,养阴清肺汤加减。肾阴虚为主者,知柏地黄丸加减。

 

  脾胃虚弱,咽喉失养证

 

  [治法] 益气健脾,升清利咽。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脾肾阳虚,咽失温煦证

 

  [治法] 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方药] 附子理中丸加减。

 

  痰凝血瘀,结聚咽喉证

 

  [治法]化痰散结,祛瘀利咽。

 

  [方药]会厌逐瘀汤合消瘰丸加减。

 

  (二)经验方

 

  1.温胆汤

 

  [药物组成] 制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枳实9克,竹茹9克,炙甘草3克,大枣5枚。

 

  [功效] 肃肺抑木,降胃化痰,升清降浊。

 

  [适应证]慢性咽炎见咽痛者。

 

  2.会厌逐瘀汤

 

  [药物组成]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柴胡、枳壳、生地、元参各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

 

  [功效] 活血科咽。

 

  [适应证] 凡慢性咽喉病证,咽部暗红、口干舌燥,或声哑失音或喉间如有异物上下、梗阻不利者皆可应用。

 

  [使用注意] 凡气血两虚、脾胃虚弱者及孕妇慎用。

 

  3.慢性咽炎汤

 

  [药物组成] 熟地20克,当归10克,法半夏12克,茯苓15克,桔梗15克,大力子15克,陈皮10克,皂刺12克,重楼15克,甘草10克。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慎用。

 

  4.补中益气汤

 

  [药物组成] 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

 

  [功效]补中益气。

 

  [使用注意]  湿热忌用。

 

  5.加减增液汤

 

  [药物组成]  玄参20克,麦冬20克,生地 20克,百合20克,射干15克,桔梗15克,浙贝母l0克,红花6克,生甘草10克。

 

  [适应证]慢性咽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每剂水煎两次,取汁1000毫升,分3次口服。

 

  [使用注意]  治疗期间,禁食烟酒及辛辣之晶,防止疲劳,预防感冒咳嗽,避免诱发因素。

 

  6.补脾升阳清咽汤

 

  [药物组成] 太子参(党参)10克,白术6克,茯苓10克,陈皮l0克,甘草3克,白扁豆10克,山药12克,升麻3克,桔梗6克。

 

  [功效] 补脾益气升阳。

 

  [适应证] 慢性咽炎,属脾虚阴火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服。

 

  三、适宜技术

 

  1.咽喉点穴位注射

 

  [取穴] 患者取仰卧位(尤首诊治疗者),或坐位,取手穴咽喉点(手背、第二、三掌指关节之间,靠第二掌指关节处)。

 

  [治疗方法] 2毫升注射器一支,5号注射针头一个,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03毫升,在选定的穴位上常规消毒后,快速垂直入针,深约0.30.5寸,稍作提插;待出现针感时,回抽无血,然后再缓慢注入药液,并嘱患者作叩齿,吞咽活动,将口腔分泌的唾液随之咽下,拔针后用消毒的棉枝按压穴位片刻,以防止出血,同时亦可加强穴注的效应。每3日一次,每次穴注一侧,左右交替,每3次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相隔一周休息。

 

  2.耳穴贴压

 

  [取穴]取耳穴:咽喉、肺、气管、皮质下、神门、内分泌。

 

  [治疗方法]

 

  (1)消毒皮肤,贴压王不留行籽于所选耳穴,以按压时有强烈酸、麻、胀、热、痛感为佳。

 

  (2)嘱患者每日按压35次,每次35分钟。

 

  (3)每次贴压一侧耳穴,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3.穴位贴敷

 

  [取穴] 天突穴(喉结下凹陷处)

 

  [治疗方法] 用温水洗净颈前皮肤,擦干后将伤湿止痛膏贴在天突穴,隔日更换一次,共贴3次为一疗程。

 

  4.点刺放血

 

  [取穴] 然谷穴(在足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前下缘凹陷处)

 

  [操作方法]  取三棱针用75%乙醇溶液浸泡两小时以上备用,在然谷穴3厘米直径范围内寻找浅表小静脉,用聚维酮碘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小静脉出血,每次放血120毫升不等,待自然止血后用聚维酮碘消毒伤口,不需包扎,每次刺一侧,34天一次,4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治疗前应查血常规及凝血4项,血小板减少或凝血机制障碍者禁止用放血疗法。

 

  5.火针点刺

 

  [取穴]  廉泉、天突、扶突、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

 

  [操作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下颌上抬,充分暴露前颈部,将所取穴位准确做出标记,常规消毒。

 

  (2)点燃酒精灯,将一支细火针烧至通红,速刺廉泉穴,针尖应斜向舌根部;刺天突穴,针尖略向斜下;刺扶突穴,垂直进针。针刺以上三穴,均要速刺疾出,深度在0304寸,而后在各穴周围点刺23针,深度约为02寸。

 

  (3)患者张大嘴,用压舌板压舌前2/3处,并发出啊音,以充分暴露咽部。用平头火针烙烫咽后壁增生的淋巴滤泡或扩张的小血管,刺12处即可。深度不超过0.1寸。隔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禁用此法治疗。

 

  (2)烧针要红,取穴要准,进出针要快。

 

  (3)免受风寒,保持口腔卫生,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4)火针后12日内颈部免洗浴。

 

  6.推拿点穴

 

  [治疗部位]

 

  (1)颈前五线:外侧线指双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线指颈前喉结旁开15寸自上而下两线,中线即气管正中线。

 

  (2)取穴:风府、天突、气舍、廉泉、阿是穴。

 

  [操作方法]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位偏右侧方。

 

  (2)用右手拇指与食、中指相对,轻柔着力由外侧向内侧、自下而上揉拿颈前外侧线及内侧线1015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法自下而上推揉颈前中线5分钟。在推揉过程中,如患者口中有痰涎涌出让其自行吐出,切勿吞入。

 

  (3)用一指禅推法经左侧气舍穴经天突穴至右侧气舍穴,每穴一分钟。颤点风府、廉泉穴各一分钟。

 

  (4)在颈前咽喉周围寻找压痛(阿是穴),对痛点逐一用一指禅法推揉12分钟。

 

  [疗程] 每周推拿3次,隔日一次,两周为 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不需休息,连续治疗3个疗程。

 

  7.针挑疗法

 

  [操作方法] 采用圆利针或钩状针,依次取穴:天突、廉泉、肺俞双、脾俞双、肾俞双、太溪双。挑毕常规处理伤口,在创口上涂上碘酊,外贴止血贴。一次挑两点,隔日挑一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继续下一疗程。

 

  8.刺络拔罐法

 

  [操作方法]

 

  (1)取大椎、双侧天容穴。

 

  (2)患者作俯卧位,大椎穴常规消毒。押手按压大椎穴两侧,使其皮肤绷紧,刺手拇、食、中三指持三棱针,呈执笔状,露出针尖,用腕力迅速、准确呈梅花状点刺大椎穴,点刺57点,随即退出,押手迅速放松,立即用闪火法拔罐,观察其出血情况,令其出血约 35毫升,留罐10分钟。起罐后用酒精棉球擦去局部血迹,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

 

  (3)75%乙醇溶液对双侧天容穴皮肤消毒,以034毫米×40毫米毫针直刺051寸,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出针时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4)隔日一次,3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

 

  (1)大椎穴出血要适量,天容穴针刺深浅度应适宜,且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

 

  (2)嘱患者避免情志刺激,远离多尘环境,忌辛辣,戒烟酒,积极防治鼻咽部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