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2012年06月0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小柴胡汤中的柴胡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小柴胡汤以柴胡为名,很显然,柴胡为君,原方中柴胡用量最重,为半斤。

 

  清代医家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指出:“先辈论此汤,转旋在柴、芩二味,以柴胡清表热,黄芩清里热也。卢氏以柴胡、半夏得二至之气而生,为半表半里之主治,俱似有理。然本方七味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例,惟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故大柴胡去甘草,便另名汤,不入加减法。”

 

  本段论述,似有所偏,没有黄芩相配,柴胡便不足以治少阳病,口苦、咽干也就无由而解。但本段论述强调小柴胡汤中柴胡的重要性是可取的。尤其是治疗寒热往来,或者治疗发热,需倚重柴胡。笔者治疗少阳病之寒热往来,每取柴、芩相配。而治疗少阳病发热,每独取柴胡而不用黄芩。

 

  《神农本草经》中柴胡位居上品:“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柴胡可以除在表之寒热邪气,可以去除在里之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可以使周身表里上下气机畅通,暗含推陈致新之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对柴胡的性味功用作了进一步的界定和发展。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有如下记述:“柴胡气平,味苦辛。”“少阳经、厥阴经行经之药”。东垣云:“能引清气而行阳道,伤寒外诸药所加,有热则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能引胃气上行升腾,而行春令是也。”“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也许,后世医家对柴胡的认识,并不一定符合《伤寒论》中张仲景对小柴胡汤中柴胡的认识。但柴胡的归经属脏、升浮降沉,有助于我们临证中对柴胡的使用和对小柴胡汤的使用。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柴胡劫肝阴”,且其用小柴胡汤治疗温热病时,每以青蒿代柴胡。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

 

  从“伤寒”至“温病”,方药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叶天士在临证中发现,对于部分温热病邪在少阳,使用柴胡,尤其是较大剂量的柴胡,有增热伤阴之弊,于是提出了“柴胡劫肝阴”之说。同时,又经临证体验,以青蒿代柴胡,既能透邪外出,又无增热伤阴之弊。

 

  当然,每位中医的临床体验仅仅是个人的临床体验。这些临床体验,包括随之而产生的理论阐述,也仅仅是供后学者学习、借鉴。任何一位后学者都不可能被某一位先行者完全限定其前行的脚步。我们既不能因有“柴胡劫肝阴”之说而不敢用柴胡,或只敢用极少量(以分计);也不能无视“柴胡劫肝阴”之说而肆意滥用柴胡,或大剂浪用。

 

  笔者临证体会,柴胡确有使舌苔变少之作用。作为风药,柴胡偏燥,从其药性来讲,确有伤耗阴津之偏。

 

  “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医学源流论》)柴胡是否劫肝阴,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之性味,更取决于其在方剂中的配伍和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