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张仲景寒热药共用组方规律探寻

2012年06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张仲景创制了许多寒热药共用的经典方剂,这些方剂的寒热药配伍有什么规律呢?作者仔细研究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寒热药共用组成的方剂后,发现张仲景针对寒热错杂证,某些纯寒、纯热证,采用了药物的性味和功用全取的寒热并治法,对某些药物但取其功用,非取其性味的去性取用法,以及对某些药物但取其性味,非取其功用的反佐法三种组方方法。

 

 

 

张仲景寒热药共用组方规律探寻

 

 

 

顾文忠 顾勇刚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心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张仲景是中医方剂史上创制寒热药共用经典方剂的先师,笔者通过对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以寒热药共用组成的方剂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有三种寒热药共用组方方法。

 

  寒热并治法

 

  该法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寒证和热证同时存在的寒热错杂证,需要寒热并治而采取的寒热药共用组方方法。其重要特点是:遣药组方时,药物的性味和功用全取。

 

  寒热在表、里和半表半里

 

  1.表寒里热证

 

  例:《伤寒论》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组成。方中温热药麻黄、桂枝、生姜解表散寒,寒凉药石膏清热除烦。

 

  2.表热里寒证

 

  例:《金匮要略》竹叶汤由竹叶、葛根、防风、桔梗、人参、桂枝、附子组成。方中寒凉药竹叶、葛根发散风热,温热药桂枝、附子固护里阳。

 

  3.半表半里兼表寒证

 

  例:《伤寒论》柴胡桂枝汤由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组成。方中寒凉药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阳邪热),温热药桂枝发散风寒。

 

  4.半表半里兼里寒证

 

  例:《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由柴胡、桂枝、干姜、瓜蒌根、黄芩、牡蛎、甘草组成。方中寒凉药柴胡、黄芩和解半表半里(少阳邪热),温热药桂枝、干姜温里祛寒。

 

  寒热在脏腑

 

  1.脏寒腑热证

 

  例:《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由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细辛、半夏、杏仁、大黄组成。方中温热药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寒凉药大黄通利大便,泄胃热。

 

  2.脏热腑寒证

 

  例:《伤寒论》黄连汤由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组成。方中寒凉药黄连清心除烦,温热药干姜、桂枝温散胃寒。

 

  寒热在同脏

 

  例:《金匮要略》小青龙加石膏汤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组成。方中温热药桂枝、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寒凉药石膏清肺热(肺中寒饮郁热)。

 

  寒热在同腑

 

  例:《金匮要略》桔皮竹茹汤由桔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组成。方中温热药生姜温胃阳,寒凉药竹茹清胃热(胃寒郁热)。

 

  寒热在异脏

 

  例:《伤寒论》栀子干姜汤由栀子、干姜两味药组成。方中寒凉药栀子清心除烦,温热药干姜温脾散寒。

 

  寒热在异腑

 

  例:《伤寒论》乌梅丸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方中寒凉药黄连、黄柏清胃火,温热药干姜、细辛、附子、桂枝、蜀椒温肠寒。

 

  去性取用法

 

  该法主要在治疗某些纯寒、纯热证时应用。即用大队温热药治疗寒证时,选用少量寒凉药于其中,则此药的寒性去,功用仍保留;用大队寒凉药治疗热证时,选用少量温热药于其中,则此药的热性去,功用仍保留的一种组方方法。其重要特点是:遣药组方时,对某些药物但取其功用,非取其性味。

 

  寒药去性取用

 

  例:1.《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方中温热药附子、细辛温阳散寒,寒凉药大黄为去性取用,即其寒性被附子、细辛之热性革除,保留其泻下通便之功用。

 

  2.《金匮要略》瓜蒌薤白白酒汤由瓜蒌实、薤白、白酒组成。方中温热药薤白、白酒通阳豁痰,寒凉药瓜蒌实为去性取用,即其寒性被薤白、白酒之热性革除,保留其化痰散结之功用。

 

  热药去性取用

 

  例:1.《金匮要略》木防己汤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方中寒凉药石膏、木防己清热利湿,温热药桂枝为去性取用,即其热性被石膏、木防己之寒性革除,保留其通阳行水之功用。

 

  2.《伤寒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组成。方中寒凉药黄芩清热止利,温热药生姜、半夏为去性取用,即其热性被黄芩之寒性革除,保留其降逆止呕之功用。

 

  反佐法

 

  该法是指在治疗热证的寒剂中选加热性药,在治疗寒证的热剂中选加寒性药。这些加入的药物,主要是取其在方剂中发挥“性味”的作用,从反面协助诸药起相反相成之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其重要特点是:遣药组方时,对某些药物但取其性味,非取其功用。

 

  作引经之用

 

  例:《伤寒论》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由甘草、干姜、附子、猪胆汁组成。方中热药附子、干姜逐寒回阳,猪胆汁苦寒作反佐,引阳药直达阴分。

 

  作监制之用

 

  例:《金匮要略》黄土汤由黄芩、附子、灶中黄土、干地黄、白术、阿胶、甘草组成。方中热药附子温中扶阳,黄芩苦寒作反佐,以监制附子刚燥之性。

 

  作行气之用

 

  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方中寒性药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消痈,微用附子作反佐,借其辛热而行郁滞之气。

 

  作行血之用

 

  例:《金匮要略》王不留行散由黄芩、蒴蓼叶、桑根白皮、王不留行、厚朴、芍药、甘草、干姜、川椒组成。方中黄芩、桑根白皮凉血止血,反佐干姜、川椒之温热而行血瘀。

 

  作降下之用

 

  例:《金匮要略》柏叶汤由柏叶、马通汁、干姜、艾叶组成。方中热药干姜、艾叶温中止血,反佐柏叶、马通汁之苦寒,使上溢之血抑之使降,引之使下,则妄行之血顺而能下,下而能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