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2012年06月2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小柴胡汤中的人参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关于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固脱救急之用。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大发议论:“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又说:“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

 

  证之目前临证,药房中所配制到的人参,无论是红参还是白参,当为“气温”无疑。

 

  尝读《张氏医通》,见小柴胡汤方下有如下论述:“治少阳受邪,往来寒热,脉弦,胁痛而呕。”“少阳为阴阳交界,邪传至此,已渐向里,故用柴胡升发其邪,使从外解,即以人参挡截于中,不令内犯。更以半夏、黄芩清解在里之热痰,生姜、大枣并祛在表之邪气,又须甘草协辅参、柴,共襄匡正辟邪之功,真不易之法,无容拟议者也……独怪世医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参,且必加枳、桔耗气之品,此非法之法,习俗相承,匿于横议者也。何怪乎道艺日卑,风斯日下哉!”

 

  本段论述明白晓畅,小柴胡汤方中人参有不使邪气内犯之重任,必不可去。但笔者注意到“世医用小柴胡,一概除去人参”一语,且如此用法“习俗相承”,为什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小柴胡汤时指出:“是以愚用此方时,于气分壮实者,恒不用人参。而于误服降药后,及气虚者,则必用人参也。”

 

  可见,小柴胡汤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去人参,取决于病证中是否有气虚。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这只是仅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方证而言,理论上讲是完全正确的。但对临证者而言,小柴胡汤所治病证极广,很多情况下,小柴胡汤之妙与人参无关。

 

  当代医家程门雪指出:“余邪留恋,正虚不能达邪之差后发热无表里证,以小柴胡汤为最佳。用此汤治劳复,参为必须之品;初起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者,多去参用之,此则非用全方不能收扶正达邪之功效也,须注意焉。”(见《程门雪论外感病》)

 

  此语从临床中来,值得我们体会。

 

  笔者在临证中使用小柴胡汤,用参者较少。不单使用人参机会较少,生姜、大枣也较少使用,且甘草每用生甘草。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指出:“小柴胡汤柴、芩清泄半表,使不入于阳明;参、甘温补半里,使不入于太阴,则邪解于本经,而无入阴入阳之患,是之谓和解表里也。”

 

  人参、甘草有使邪“不入于太阴”之功,联想到李东垣用药心法中常用苍术“下安太阴”。参、甘与苍术,前者在补,后者在运;前者为静药,后者为动药。笔者用小柴胡汤,见“舌上白苔”者,常不用人参、炙甘草,而加用生苍术,取效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