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黄帝内经》的放腹水疗法

2012年06月2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黄帝内经》的放腹水疗法

 

 

张吉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腹水症《黄帝内经》称为“鼓胀”、“膨胀”等,后世称为“单腹胀”。关于鼓胀,《黄帝内经》有数篇记载。如《素问·腹中论》中“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灵枢·水胀篇》有“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对鼓胀症状,进一步描述:“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表明腹部膨大如水囊一样,按之不凹陷,随手而起。

 

  腹水轻微时,可内服中药治疗;如果腹水比较严重,用药无效,而出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时,可以采用放腹水的方法。如《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及《黄帝内经太素》(下称《太素》)卷二十三杂刺中,有基本相同的记载,今以《太素》为据,进一步阐述其具体方法。《太素》中说:“有风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尽取之”,“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      针(针)之,已刺而针(筒)之,筒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束之,缓则烦悗,束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欲之,方饮无(勿)食,方食无(勿)饮,无(勿)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徒水是只有腹水而无四肢浮肿,以示与风水相区别,故此“徒水”可理解为腹水。其前句有“风水肤胀,为五十九刺”的记载,风水,即因风而引起四肢浮肿,后句有徒水之症,其治法是先取环谷下三寸。杨上善注释:“环谷当是脐中也,脐下三寸关元之穴也。”找好关元穴位后,再用     针针之。      针即铍针,如《灵枢·九针十二原》:“铍针,针尖如剑锋,切开皮肤以放大脓。”用铍针切开皮肤后,然后用筒状空心针刺入以放腹水。楼氏《医学纲目》中说:“筒针即针中空窍,如筒出水也。”用空心针反复放水,即所谓“入而复之,以尽其水”。而且欲将腹水放干净,要捆束腹带,如腹带捆得紧则人安静,若腹带捆得不紧则病人烦闷,心中难受。杨上善注曰:“水去则人虚,当坚束令其实。”这是非常合理而科学的方法,符合当前生理要求。因为放腹水时,大量腹水被放出来,腹内压力骤降,原来被压缩的腹腔大小血管的压力锐减,造成腹腔及胃肠各脏器的血管急性扩张。大量的血液回流于腹腔,就会造成心、脑急性缺血,血压下降而出现昏迷现象,这是很危险的。

 

  在刺法的要求上要“间日一刺”即隔天一次,以便自我调节,那么,究竟放几次为宜呢,只提出“水尽乃止”,即将腹水基本上放净为止。另外,更重要的是放腹水同时要服利水通淋之剂,即“方刺之时,徒饮之,饮通闭药。”张景岳对此解释说:“凡患水病者,小便多不利,既已刺治如前,仍须饮通闭之药,以拔其本。”对于饮通闭之药,中药需用大量渗湿利水,健脾利湿,攻逐水饮之剂,西药也可用利尿之剂。用利水通淋剂时,在服法上应与饮食分开,不可同时服用,即所谓:“方饮无(勿)食,方食无(勿)饮。”张景岳对此说“药食不宜相混,混则难于取效。”即要求不可同时吃其他食物,即易伤脾胃,易生湿热蕴结之食物。一般腹水病人,其病程大约需3~4个月,即“百三十五日”可愈。这是《黄帝内经》放腹水的治疗全过程,今日观之也很实际、很科学,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笔者于上世纪70年代在某医院消化科病房主管病房,收治一些膨胀(肝硬化)腹水病人,肝硬化除了最后肝昏迷之外,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二个,一是大量呕血,吐血盈盆;二是大肚子腹水,对腹水(臌胀病)虽然经过大量软坚散结的中药治疗外,还服大量逐水通淋之剂如十枣汤加牵牛子、商陆、生黄芪等药。同时也服西药,当时常用安体舒通,保钾利尿,严重腹水小便不利者也用利尿峻剂“速尿”等,但仍然效果不佳,而出现气短、心悸,不能吃饭者,就采用了放腹水的方法。

 

  我们放腹水的方法已有改进,一是放腹水的部位即在髂前上棘和脐连线中外1/3处,此处为腹腔空廓处,位置偏低,使腹水易于潴留之处;二是改筒状针为套管空心双层穿刺针,将针刺入腹腔中之后,拔出套管针之针心而留空管,外接留置导管以放水。注意创口清洁,严密消毒,固定穿刺针,以防止划伤腹中脏器。一般多为一次放腹水2000~3000毫升,放腹水时紧束腹带,随着腹水减少而叩紧腹带以防其休克,这与《黄帝内经》记载的放腹水何其相似。

 

  《黄帝内经》中还记载腹水、腹胀、腹满、    胀等名称多与鼓胀相似,其症状也相似,也有中药、针灸治疗,其内容丰富,可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