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益元散与双解散

2012年09月1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益元散与双解散

 

 

 

高建忠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防风通圣散中何药为君?很少有学者去探讨。从原方组成分析,方中用量最大者是滑石,用量为三两;其次是甘草,用量为二两。其他药用量俱不超过一两。

 

  尽管我们似乎不可以认定方中滑石为君,但方中确实是以滑石、甘草为主要药物。

 

  在刘河间笔下,滑石、甘草按一定比例组合,为益元散方。

 

  刘河间以火热立论,刘河间治热倚重于滑石、甘草。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且如一切怫热郁结者,不必止以辛甘热药能开发也,如石膏、滑石、甘草、葱、豉之类寒药,皆能开发郁结。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也。”“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缓急,湿能润燥;滑石淡能利窍,滑能通利;葱辛甘微寒;豉咸寒润燥。皆散结、缓急、润燥、除热之物。因热服之,因热而玄府郁结宣通,而怫热无由再作,病势虽甚而不得顿愈者,亦获小效而无加害尔。此方散结,无问上下中外,但有益而无损矣。散结之方,何必辛热而已耶!”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益元散方下指出:“此药是寒凉解散郁热,设病甚不解,多服此药无害,但有益而无损……此热证之仙药也,不可厥之……此药泛常多用,虽为效至大,俗以病异药同,将为妄行,反招侮慢……。”

 

  刘河间对益元散的推崇,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后世学者每每认为刘河间最得意之方为防风通圣散。也许,刘河间本人最欣赏、最应手的方是益元散。

 

  我们似乎也可以认为,防风通圣散是由益元散合凉膈散加减而来,而主方是益元散。

 

  有意思的是,防风通圣散中,滑石、甘草用量已是最大,但刘河间仍嫌其不足以大。于是,把防风通圣散与益元散又合方使用,这就是后人熟知的双解散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双解散:治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伤诸邪所伤,无问自汗、汗后杂病,但觉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小儿生疮疹,使邪快出,亦能气通宣而愈。益元散七两,防风通圣散七两。上二药,一处相和,名为双解散……搅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

 

  双解散中,滑石、甘草占了绝对多量。

 

  后世温病学家对双解散较为推崇。清代医家杨栗山称治疗两感温病“以双解为第一方”。

 

  杨栗山把双解散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相提并论。《伤寒温疫条辨》:“且伤寒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仲景伤寒两感之治法;温病两感双解散主之,此河间补仲景温病两感之治法。此二方者,乃辨温病与伤寒、发表攻里两感异治之要诀也。世之以温病为伤寒、以伤寒方治温病者,观此能勿悔心乎。”

 

  杨栗山在双解散的基础上又制出增损双解散。《伤寒温疫条辨》:“予谓麻黄性大热,冬时正伤寒发汗之要药也。温病乃杂气中之一也,断无正发汗之理,于法为大忌,即河间亦未言及。不如易僵蚕、蝉蜕得天地清化之气,以涤疫气,散结行经,升阳解毒。且郁热伏于五内,伤损正气,胀闷不快,川芎香窜,走泄真元,白术气浮,填塞胃口,皆非温病所宜,不如易黄连、姜黄辟邪除恶,佐归、芍凉血散郁以退蒸,则心肝和而风火自熄矣,因名增损双解散。”方后并附医案一则:“戊寅四月,商邑贡生刘兆平,年八旬,患温病,表里大热,气喷如火,舌黄口燥,谵语发狂,脉洪大滑数,予用原方治之,大汗不止,举家惊惶,急易大复苏饮一服汗止,但本证未退,改制增损双解散方,两剂而病痊。因悟麻黄春夏不可轻用,因悟古方今病不可过执也。”

 

  案中所谓“原方”即双解散方。

 

  应该说,刘河间从郁热立论,杨栗山从伏气温病立论,杨栗山所论是对双解散方使用的发展,不存在是与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