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内经》气“顺逆” 复杂义多元

2012年09月2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内经》气“顺逆” 复杂义多元

 

 

 

温长路 中华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医药报

 

 

 

  顺与逆,反映着事物运动中相反相成两个方面的变化。关于“顺”,《说文解字注》训为“理也”,后引伸为“驯顺”之意。《辞源》则说,其与“逆”相对,有“和顺”、“顺理”之意。《辞海》更增添了“顺遂”、“顺服”、“通顺”、“调和”的含义。关于“逆”,《说文解字注》认为,它与“迎”相通。迎者,接也,与被迎对象是呈相反方向的(《辞源》)。“知来者逆”(《易·说卦》),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辞海》则直释为“倒”、“反”,与“顺”相对。吴崑针对医学所论,注曰:“阴阳二气不循其常,谓之逆”。在《黄帝内经》中,顺与逆以对应比较的形式表述了气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病理变化,特别侧重于对“气逆”病理表现的陈述。在书中,凡涉及气的不驯顺、不条理、不通达、不循常规的运动变化,均属“逆”的范畴,诸如当上不上、当下不下、当左不左、当右不右、当内不内、当外不外者等。不难发现,《黄帝内经》中“气逆”的含义是丰富多彩的,后世一些注释和应用中仅把它局限于“上逆”,或扩大到“下逆”、“横逆”的说法,都是欠全面的。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必然导致应用上的偏颇,对临床实践的效果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黄帝内经》中,对气的顺逆变化规律的表达,有直用“顺逆”二字的,如“反顺为逆,此谓内格”、“顺之则阳气固”、“逆之则灾害生”、“逆,正顺也;若顺,逆也”等。也有用与“顺逆”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表述的,其中表“顺”的如“从”、“应”、“常”、“治”、“得”等,表“逆”的如“反”、“违”、“否”、“厥”、“不相得”等。对这种借字表达本义的方法,后世医家都非常关注,且多有发挥。如吴崑说:“不从,不顺也”。张介宾说:“顺则为从,反则为逆”。如此表述,在《黄帝内经》中比比皆是,如“一逆一从,阴阳表里”、“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应则顺,否则逆”、“治反为逆,治得为从”、“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等。显然,气的顺逆变化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表现出的意义是复杂的多元式,其丰富的内涵尚待进一步挖掘、研究。

 

  以对咳的病因认识为例,“关于肺”说一直是认识的主题。“气逆”一般被界定为“气上逆”,治疗方法自然也不会突破这一认识的基础。如此说,又如何去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问题呢?这成为长期困惑人们并众说纷纭的话题。倘若用气顺逆变化规律来诠释它,不仅有利于解决理论上的认识,而且有利于提高临床上对咳的治疗效果。在《咳论》中,“气逆”并非只对肺气上逆而言,应被视为咳的总成因,是以肺脏为主的各种气逆表现的综合。出于五脏六腑间的有机联系,气逆现象会在不同脏腑表现出不同的征象来:肺主皮毛,“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出现肺气逆,“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的肺咳。随着邪气的传变,也会出现心气逆,“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的心咳。它如“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的肝咳、“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的脾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的肾咳及六腑诸咳,无不与该脏该腑所在部位与气在该部位的逆作行为有关。所以,由于肺气上逆引起的咳嗽仅是咳证中最常见的一种,而不能包括咳证的全部,故单靠疏理肺气的方法无法治愈所有的咳嗽。知常而不知达变成为不能取得理想临床效果的障碍,使得一些看似容易的疾病往往让人感到束手无策或疗效不彰。如果在治疗咳证时,除注重“关于肺”的主证外,不放过与五脏六腑气机变化相关的其他临床表现,抓住气顺逆变化所在部位的兼证,如咳而呕恶(上)、咳而胁痛(中)、咳而溺出(下)等相关表现,找准气顺逆变化的“逆点”,有针对性地在气顺逆的枢机上做文章,收到的临床效果肯定就会好些。在临床上,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很多。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气顺逆变化的规律,将是解决一些病症治疗上束手无策和疗效不彰问题的法宝。

 

  总之,对气顺逆的认识应当从狭义的概念中跳出来,用广义的理解全面去认识和解决气机的“顺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