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2年12月25日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 马家驹 谢培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六经,是解读伤寒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方的基础。有许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是根据《素问·热论》关于“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以及“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等论述,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
其实,《伤寒论》和《内经》属于两个不同的医学流派、理论体系。因《伤寒论》序文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这一内容,故历代诸多医家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源于内经,但历来医家以内经释伤寒,越解越难明。晋代皇甫谧指出: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成《伤寒论》。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现代钱超尘教授及近代的杨绍伊等经过考证后,均认为序中“撰用”以下的23字为后人所加,非仲景文字。近代伤寒大家胡希恕先生经过毕生实践及研究后明确提出《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而《内经》属于针灸家言,二者源流不同。《伤寒论》并不是沿用了《内经》的理论,同样《伤寒论》的六经也不是来源于《内经》的六经。
伤寒属于经方一脉,属于经方的辨证论治体系。“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观《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属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六经八纲辨证体系,而《内经》则属于脏腑经络理论体系。绝不能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经之名同《内经》六经之名相同而认为《伤寒论》之六经即为《内经》之六经。
六经理论具有系统性
《伤寒论》是由《汤液经》论广而成,故直接吸收和借鉴了《汤液经》。在古代朴素的辨证法、二分法、阴阳观等哲学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方法。在八纲的基础上,发展为六经的辨证方法体系。如“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是阴阳观、寒热观。“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乃可攻里”是表里观。“脉浮紧者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是虚实观。阴阳、寒热、虚实是病性,表里是病位,《伤寒论》在八纲的表里病位观的基础上发展为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观,这样将八纲发展为六经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