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正确理解和整合伤寒与温病

2013年01月1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正确理解和整合伤寒与温病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中国中医药报

 

 

 

  伤寒与温病,不是病种的区别,而是证的差异,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走向融合。

 

  SARS流行时,患者始终难见温病营血证候,即使到“大白肺”时期,患者早已不发烧,且现明显的气虚、阳虚时,很多人仍不敢用温阳益气之法,因怕触犯温病后期“灰中有火”的禁律,坐失良机,这很值得反思。

 

  几百年以来,伤寒与温病互相争鸣,逐渐形成了两大学派、两大学科。大有一寒一温,激烈竞争、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水火不相容之势。当然,这也引起学术界的反思,寒温统一的呼声,此起彼伏,也回响了几十年,现在还没有形成可以供临床操作的“寒温统一”成熟经验。

 

  最近看到2012831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李永清先生的文章“整合伤寒温病,规范辨证理论”,深受启发,也引发我的思考。

 

  我觉得,要“整合伤寒温病”,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伤寒与温病的区别,是病的差异还是证的区别。假如,像现在流行的看法一样,认为伤寒与温病在病因、病机、传变途径、治疗方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那么,这种“整合”就很难成功,甚至是临床中医师不认可、劳而无功的纸上谈兵。

 

  因此,欲“整合伤寒温病”,首先要打破现有观念,提出新的可操作方法。笔者认为,首先要使人们看到伤寒与温病是证的差异,而不是病种的区别,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走向融合。

 

  在外感病命名的历史上,《黄帝内经》有“热论”、“刺热论”、“评热论”、“热病篇”的专论,散见的还有“温病”、“暑病”、“疫”的名称,但是没有将“伤寒”作为病名,只是把“伤于寒”作为病因。《难经》“伤寒有五”、《阴阳大论》关于“伤寒最成杀厉之气”、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巨大学术成就,使《内经》时代广受关注的“热病”不再被提及,学术界逐渐转变为皆称“伤寒”的局面。

 

  经过一千多年对于伤寒学术的研究,逐渐孕育了温病学派,这是治疗方法进步之后,逐渐形成的新学说。温病概念也发生了由“狭义温病”向“广义温病”的演化。

 

  《内经》仲景时代的温病,是主要指发于春天的外感病,初期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一个里热外发的特殊类型。其治疗,需要直清里热,不需要解表。到明清时期的温病概念,不再按照张仲景的定义了,而是说温病可以泛发于四季,不限于春季,而且也有恶寒表证,成了广义的四季温病,这与广义伤寒有了重叠。

 

  这使得伤寒与温病在证候上难于互相区分,只是治疗方法上有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的差异;在里证治法上,伤寒除了有实热证之外,还有里虚寒证。温病则主要增加了清热养阴、解毒透疹、凉血开窍熄风等治法,当然,温病后期可以有阳气衰竭的里虚寒证。

 

  参看内科杂病的命名方法,头痛、咳嗽、呕吐、腹泻、黄疸、水肿等疾病,都是用最突出的证候作为病名来使用,也就是最突出的证候就是病。这种命名方法也可以借鉴到外感病的命名方法之中来。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1/10/content_68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