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1月21日
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用流行性出血热来解释仲景“伤寒”,不仅对研究《伤寒论》六经实质起重要作用,更为我们准确理解和运用经方指明了新航向。
《伤寒论》之“伤寒”是一种传染病(上)
□ 仝小林 郭允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我国东汉末年,该书理法方药完备,开中医辨证论治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然成书后,中原大地战事频仍,未经广泛流传,即散佚民间,后经晋王叔和整理,将伤寒部分编次成册,名为《伤寒论》,至唐孙思邈收录,宋林亿校正,金成无己注解,伤寒之法遂流传于世,明清即形成了专门研究仲景伤寒六经之法的“伤寒学派”。然后世云“伤寒”者,对仲景“伤寒”其病的真实所指却见仁见智,未有定论。新中国成立后,《伤寒论》成为全国中医院校必修教材,对“伤寒”其病做了阐释,云“《伤寒论》以伤寒命名,伤寒二字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主要是讨论广义伤寒的”。在教材的规范作用下,这一论断似乎一时间成为定论。然结合与“伤寒”相关的历史文献,综合《伤寒杂病论》成书的时代背景,参以临床佐证,笔者认为仲景所论“伤寒”是指流行于东汉年间的一种特定传染病,因其主要出现在冬季“伤于寒”而发病,故名之曰“伤寒”,本无广义与狭义之分。
伤寒涵义新释
“伤寒”这一古老的中医学名词,在我国医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现存最早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还是上世纪中期出土的《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对此均有明确记载。随着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经方的广泛应用,对“伤寒”涵义的探讨成为后世医家研究的热点。笔者细究《伤寒论》成书前后与“伤寒”相关的医史文献,综合各家研究成果,认为《伤寒论》成书前后的文献所涉之“伤寒”当做以下三种解释更妥。
伤于寒
“伤寒”作病因讲即“伤于寒”。《内经》有关“伤寒”的论述共4处,分别见于《素问·刺志论》及《素问·热论》等篇。如“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本盛矣,而身反寒,盖得之伤寒故也,惟寒伤形,故伤寒则身寒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此三句中伤寒做“伤于寒”病因讲不难理解,对“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句中“伤寒”的解释,几乎所有注家都将此做病名讲,这也是近两千年来,将“伤寒”解释为一切外感热病总称的渊源。结合该句话所在的全段内容及句式进行分析,此处“伤寒”当解释为热病的病因,亦即伤于寒更妥。
《难经·四十九难》曰:“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前句中伤寒为病邪,当做病因讲无疑。后句“何以知伤寒得之”中“伤寒”之意当放入整段文字中理解,如原篇中并列的论述有“何以知伤暑得之”,“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何以知中湿得之”等,文中“伤暑”、“饮食劳倦”、“中湿”三者均为疾病病因,故此处之“伤寒”亦当病因讲。
《伤寒例》引《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此句中“伤寒”若做病名讲则与整个句子的结构不对称,因前句中提到“伤于寒”这一病因,后一句是其对称句,解释亦当为病因即“伤于寒”只不过省掉了其中的“于”字罢了。
伤寒病
“伤寒”作独立的疾病病名讲即“伤寒病”,最早可见于《神农本草经》及后世出土的医简《居延汉简甲乙编》、《武威汉代医简》。《神农本草经》中有关“伤寒”的记载12处,其中见于药物主治病种后者11处,见于药物理论阐释者1处。如“厚朴……主中风、伤寒、头痛”,“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等。句中“中风”、“头痛”、“温疟”等是病名学概念,“伤寒”与之以并列关系出现在句中,当做病名讲无疑。《居延汉简甲乙编》“伤寒四物,乌喙十分,细辛六分,术十分,桂四分以温汤饮一刀圭,日三夜再,行解不出汗”,“孟庆以四月五日病苦伤寒”,“治伤寒满三日转为□”,《武威汉代医简》“治伤寒遂风方,付子三分……凡五物皆治,合方寸匕,酒饮日三饮”,结合两书采用的辨病论治及通治方编写体例,可以确定两书所论“伤寒”当作病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