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内经》论三因制宜(上)

2013年01月2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内经》论三因制宜(上)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三因制宜”是《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思想,分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个方面,主要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五变》等篇。“三因制宜”治疗思想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强调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内经》学术原理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念一脉相承。

 

  产 

 

  因人制宜

 

  《内经》体质学说是形成“因人制宜”治疗思想的理论基础。《内经》认为体质是一种生理、心理特性,其形成与脏腑、经络、精气神的功能有关。由于年龄、性别、社会因素、精神状态等的差异性,导致了个体体质的不同。《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女子以七岁、男子以八岁为一阶段,论述了各个年龄段的生理特征和体质情况,还指出了男女成长发育的差异。《灵枢·天年》还以十岁为阶段对人的衰老过程进行了表述,如“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疏五过论》云经历过贫贱、苦乐等急剧变化者,“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灵枢·本脏》曰:“意志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若突然受到精神创伤必会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精神刺激长期存在则会进一步引起体质改变。《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由辨体质的不同引申出辨证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中医学个体化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因地制宜

 

  我国很早就已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影响人体,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大戴礼记·本命第八十》云:“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美,耗土之人丑。”认为土质不同,人的体质有“肥、大、细、美、丑”的差异。《吕氏春秋·月令》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管子·水地》亦有云:“夫齐之水,道燥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均提出地理不同则可导致地区的多发病。至于其原因,古人认为地理不同,发病病邪特性有别,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等。不仅如此,古人进一步提出了地理不同,居民体质特点有异,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因时制宜

 

  《内经》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所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的变化,如昼夜交换、寒暑交替、四季转换规律等,直接影响着人体,导致人也产生了节律性的变化,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云:“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表明四季阴阳变化使人体产生相应的节律,表现在脉象上则有春规、夏矩、秋衡、冬权。《素问·金匮真言论》亦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说明地球上有昼夜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故人亦应该有昼寤夜寐的节律变化。由于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之本,人体生命活动的时间节律必顺应自然界这个规律,因此人体脏腑经脉、气血盛衰、阴阳消长等亦有节律可循。

 

  由上不难看出,“三因制宜”治疗思想的产生是古人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是中国古人长期生活实践观察与整体观念指导的结果。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1/18/content_69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