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谈中医之龙火及其降伏

2013年01月2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谈中医之龙火及其降伏

 

 

 

潘毅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中国中医药报

 

 

 

  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龙火本宜潜,但也易妄动,此理火神派开山祖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引后天八卦乾坎做了很深的解释。

 

  补火能引火归源之理近于引力问题。人体上外部阳气对下内部阳气有一个引力态势,如阳虚,则这种引力优势更为明显,虚阳受上外部阳气之引而上浮外越,成“水寒而龙起”。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外部阳气抗衡或牵引的力量。

 

  龙火的含义

 

  要论龙火,得先从相火说起。相火是相对君火而言的。习惯认为肝、胆、肾、三焦均内寄相火,但其源均在命门。相火可为少火、亦可为壮火,即可正、可邪。若为邪火,多有“妄动”两字作后缀。

 

  狭义的相火是指肝肾火,统称为“龙雷之火”或“雷龙之火”。若再细分,则肝火为雷火,因肝于后天八卦配震卦,震为雷;肾火为龙火,因肾为水脏,龙为水中之物,所谓龙潜渊中。至于是否属病态,关键还得看此火有否妄动而离位。震为雷,亦为动;龙性暴烈,易动难驯,因此,相火妄动常指这两者。

 

  我们常说的“相火以位”或“阳欲守位”,多指龙火(命火)宜潜,但龙腾九天常伴雷动九霄,两者往往同时发难,因此一般不会刻意截然分开而论。

 

  对于龙火,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有深刻认识,主要引坎卦为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中一爻,即天也。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真阳二字,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至于龙火为何宜潜?郑氏云:“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注:乾为天,又可喻龙,其卦三个阳爻,为纯阳之卦,坎为水,其卦二阴爻中夹一阳爻,故谓:“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

 

  对龙火妄动之理,郑氏曰:“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其识可括为,见热证未必是真热,见虚火(龙火)未必是阴虚,以理相推,因“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则其意即是龙高一尺则热显一尺,此热由水高(阴盛)而致,故“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大部分教科书论热时大致是热分虚实,实热则清热,虚热则滋阴,几成定式。无异于默认虚热与阴虚几乎同义,有时虽也提及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但证候描述多是戴阳等接近回光返照的表现,将“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的较常现象作了虚夸,使学习者误以为,这是较罕见的阳气欲脱之重证。因此,一见虚热,即习惯与阴虚挂钩。以致郑氏慨叹:“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指肾水旺)阳虚(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

 

  实际上,虚热之证,阴虚、阳虚所致者应各自参半。阴虚之火,因龙无法潜游于浅水中,水浅则龙升,这容易理解,因此,滋阴降火是治虚火常法。至于阳虚阳浮,除郑氏的水高龙亦高之见外,清代罗东逸《内经博议·足少阴肾藏病论》中的“水暖而龙潜,水寒而龙起”亦堪作参。这是一种拟人化的思考,以体温浸于暖水中自然最舒服,水太热或太寒均为所恶。参人以推龙,龙为虚拟的水中生物,其性阳动,类坎中真阳,性虽喜水,但也不应喜反差太大的寒水。

 

  因此,扶阳抑阴以治浮火,以罗氏之解则为:“水暖而龙潜”,以郑氏之解则为:“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廊廊[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源哉!”

 

  其实,以补阳来治龙火之患,实践上首见于《伤寒论》之通脉四逆汤。《伤寒论》317条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通脉四逆汤主之。”四逆汤的某些用法亦属此用。而理论阐明,当肇自唐代王冰,其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大义时说:“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后世的“以火逐火”或“引火归原”法实是《伤寒论》之用及王冰所论之滥觞。虽则郑氏的一团烈火论与引火归源论不完全相同,但笔者认为,两论实可互补,现代善用桂附姜之医家,亦多循这两种思路而行。

 

  补火何以能引火归源

 

  不少人对补火何以能引火归源之理或存思疑。笔者觉得,此理近乎于大家所熟悉的引力问题。我们都知道,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所具的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相互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引力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质量小的天体都绕着质量大的天体做有规律的天体运动,就如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一样。

 

  火之本性炎上、外散,一般而言,人体上部、外部的阳气更多,对下部、内部的阳气本就容易形成一个引力态势。如果阳虚于下或内,这种引力优势就更明显了,于是虚阳易受上部、外部阳气之引而上浮或外越,形成内真寒、外假热或下真寒、上假热的阳虚阳浮证。借卦而喻,就如由上卦、外卦乾阳,下卦、内卦坤阴所组合的否卦之象,这就是“水寒而龙起”。当然也可以因果相反,因龙(火)起而水寒。因此,补肾火就类似增加下部、内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外部阳气抗衡或牵引的力量。甚至肾阳(龙火)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外部之阳下沉、内蕴,而成上阴下阳之泰,这就是引火归源了。此时人体之阳在下,阳主升,则能温五脏、煦六腑,蒸津于上;阴在上,阴主降,则能甘霖遍洒于身。阴阳两者不但能发挥自身最大的功用,且可相互为用,阴阳上下之气交则为泰,泰则通,通则安。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1/23/content_69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