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内经》论三因制宜(下)

2013年01月2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内经》论三因制宜(下)

 

 

 

翟双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临床运用

 

  “因人制宜”主要是因体质制宜。《素问·三部九候论》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辨证论治先辨别体质,这种治疗观点贯穿《内经》始终。《素问·示从容论》云:“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之于脏。”即强调年龄不同,注重调养的脏腑经脉亦有区别。年长者中焦脾胃多不足,易因饮食不节而伤六腑,以治腑为宜。老年人脏腑精气、全身气血均不足,不能峻补,只能采用调补的方法,从脾胃而营养五脏。年少者多因劳倦汗出而致风邪中于经脉,以祛邪气疏经络为宜。少年人脏腑壮,患病病位浅,病情单纯,故循经而治即取效。年壮者多恃强房劳而耗伤五脏之精,以补五脏为宜。壮年人气血正旺,能耐受药物攻伐,可根据病情虚实之性,采用重剂,直奔病所。《灵枢·通天》亦云:“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并具体说明五态之人治法的不同:“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不之疾泻,不能移之”,“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独泻其络脉则强”,“阴阳和平之人……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

 

  在“因地制宜”治疗思想指导下,《内经》提出了具体治疗方法,如“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王冰注曰:“西方北方人,皮肤腠理密,人皆食热,故宜散宜寒;东方南方人,皮肤疏,腠理开,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温。”即在气寒气凉的地域和季节,就应该顺应寒凉之气用药,应散而寒之;在气温气热的地域和季节,就应该首先顺应温热之气用药。其原因是西方、北方之人皮肤腠理密,人多喜食热,故生病后常宜散宜寒治疗。东方、南方之人皮肤疏,腠理开,人多喜食冷,故生病后常宜收宜温治疗。只有在非时之气、非地之气情况下,才应使用相反的药物来纠正之。《素问·异法方宜论》亦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一是要求医生应根据天时、地理、生活习惯、体质等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二是倡导各种治法和治疗措施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运用,杂合以治。三是强调医生要准确分析病情,合理选用治疗方法。因此,治病不仅要着眼于疾病本身,还要注意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内经》认为无论所患疾病是否存在时间周期性,其治疗亦应考虑时间问题,以免犯“伐天和”之弊,这也是“因时制宜”治疗思想在临床运用中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可在原有处方基础上随时令加减用药,或调主时之脏,或顾护被克之脏;可选择寒热性缓之药;可运用反佐法等。

 

  如李杲治中风,用羌独愈风汤,并提出此药可常服之,但不可失四时之辅,故春加半夏、人参、柴胡等,应时枢转少阳;夏加石膏、知母、黄芩等,以防火助风势;长夏加防己、白术、茯苓等,健脾利湿,运中洲以达四旁;秋加厚朴、藿香、桂枝,宣肺气之通降,以利中风于秋时缓解;冬加附子、官桂、当归等,补命门之火、固根底,辅佐主方冬月之用。又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中云:“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而朱丹溪认为若于夏日火令之时妄投温热,则有虚虚实实之弊。程钟龄则提出用药而失四时寒热温凉之宜,乃医家之大误。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1/25/content_69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