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

2013年02月0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编者按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用经络治病养生,却很难搞清经络的实质。很多学者尝试从西医学的角度,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指标来解释经络。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针灸经络研究所冯盛才先生,经多年研究,提出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欢迎大家就此参与讨论。

 

 

 

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揭示经络实质

 

 

 

——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理论概要

 

 

 

冯盛才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

 

 

 

中国中医药报

 

 

 

  针灸申遗成功后,有学者提问,针灸理论基础“经络学说”的经络到底是什么?笔者通过以纤维状蛋白为标本的一系列实验及理论研究,认为:“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

 

  纤维状蛋白在能量传递时也完成了信息传递

 

  基础医学及生理物理学指出:纤维状蛋白可以吸收、转化、储存、传递、释放能量。纤维状蛋白在受到机械的、光的、电的、化学的作用时可将能量吸收、转化为自己分子的能量,分子能量状态提高,构象构型改变,经过能量吸收、转化、储存、传递,能量再转化,能量释放完成了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全过程。在能量传递的同时也传递了相关的信息,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我们使用没有细胞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状蛋白的鸡蛋的卵带,即卵黄的系带等作标本做实验,这些标本在机械力、电刺激下会产生一定的电位波动,这些电位波动不仅仅在刺激的部位产生,在离刺激部位的较远处的纤维状蛋白质上也有一定的电位波动产生,在刺激停止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这些电位波动仍然存在。我们另外的一些相关实验也为上述能量传递理论提供了依据。

 

  能量传递可影响机体的各种功能

 

  生物化学及生理学指出:生化反应是分子原子的外层电子的相互作用。纤维状蛋白分子原子的电子云状态发生改变,能量传递使与纤维状蛋白相关联的生化酶系活性改变,影响机体生化反应的平衡;同样能量传递可影响肌肉、神经纤维上细胞膜上Na+通道蛋白的构象开闭功能,影响肌肉与神经的生理功能。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的经常不断地进行着的能量传递可在其中形成一些较大的、固定的能量传递通路。实验测试证明:机体内确实存在着具有与其周围组织有显著不同的低电阻、高电导、大电流、高电位波动、高发光等特性的能量传递的通路。

 

  经络就是纤维状蛋白分子能量传递系统

 

  机体内纤维状蛋白质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的较大的、固定的通路与中医学中古典的经络的“经”的循行路线相吻合,所以,中医学的经络系统就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系统。这就是说:经络的实质就是机体内纤维状蛋白分子内分子间能量传递系统。这些较大的、固定的能量传递通路就是经络的“经”,其他的一些小的、次要的、分支的能量传递通路就是经络的“络”。该理论可以圆满地解释所有的经络现象。

 

  1.压力阻滞循经感传效应

 

  实验证明,经络的主要通路“经”的循行线路的肌肤在受到一定压力作用时,这里的循经感传就会被阻断、扩散、绕道。这是因为能量传递通路上的纤维状蛋白的构象构型受到压力作用而发生改变,以至于不能像原来一样进行构象构型改变以顺利地进行能量传递,失去了能量传递能力,能量传递受阻,受阻的能量则只能沿着较小的通路向周围扩散传递,或通过较小的通路绕过受压处继续向远方传递。当压力消失时,原来分子构象构型发生改变的能力逐渐恢复,能量传递即沿着原来通路继续进行。这就是经络压力阻滞循经感传效应。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1/31/content_69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