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张从正风病证治思想探讨

2013年02月0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张从正风病证治思想探讨

 

 

 

朱祥麟 湖北省鄂州市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张从正乃金元时代崛起的四大家之一。临证治病主张以汗吐下法攻邪,而为攻下派之代表。所谓风病风症,一指外风致病,有恶风、发热、汗出、肿、痛、痒、痹、口眼歪斜等症;一指内风,如眩晕、昏厥、目窜、抽搐、震颤、麻木、偏瘫等证候。张从正对于风病风症的治疗,亦能体现攻邪的学术思想。尝谓“屡用汗下吐三法……愈此风病,莫知其数”(《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宁波汲绠斋书局,宣统庚戍石印,下引此书同此版,只注卷目),即说明他运用汗吐下法治疗风病的效果。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经验,对于指导风病风症治疗具有积极意义。今就笔者管见,论述如次。

 

  风病风证 明辨外内

 

  张从正认为六淫风邪乘人体正气之虚而侵入,所谓“真气内弱,风邪袭之”,凡风自外来者“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是为风邪在表。其有自内而生者,则皆为肝木化风。故说:“夫风之为状,善行而数变。《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掉摇眩运,非风木之象乎?迂曲劲直,非风木之象乎?手足掣战,斜目歪口,筋急挛搐,瘛疭惊痫,发作无时,角弓反张,甚则吐沫,或泣或歌,喜怒失常,顿僵暴仆,昏不知人,兹又非风木之象乎?故善行而数变者,皆是厥阴肝之用也”(《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而肝木变动生风,原由心火克金,金不制木,所谓“肝木所以自盛而至此者,非独风为然,盖肺金为火所制,不能胜木故也”(引同上),临床多见风火,风痰实证。

 

  汗吐下法 治疗风病

 

  张从正说:“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风病或因外风袭入,或由肝木所生,皆为邪气致病。因此,治必攻邪,这就为风病风证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1.汗法治风病   张从正说:“风……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其证如“发热疼痛走注,麻木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草(缓),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常用方剂如防风通圣散、天麻散、防风汤、祛风汤、小续命汤、消风散、排风汤(《卷十·风治法》)等。然张氏所用汗法,非单指解表发汗轻扬祛风之剂。他说:“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卷二·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如“所谓导引而汗者,华元化之虎鹿熊猴鸟五禽之戏,使汗出如傅粉,百疾皆愈。所谓熏渍而汗者,如张苗治陈廪秋,烧地布桃叶蒸之,大汗立愈。又如许胤宗治许太后感风不能言,作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如其言遂愈”(《卷二·凡在表皆可汗式》),所以,除服药之外,灸刺熏洗等法都可以发汗,故皆录属于汗法之中,亦能达到祛除风邪的目的。《卷六·面肿风》案:“南乡陈君俞将赴秋试,头项遍肿连一目,状若半壶,其脉洪大。戴阳出视。《内经》:面肿者风。此风乘阳明经也。阳明气血俱多,风肿宜汗,乃与通圣散入生姜、葱根、豆豉,同煎一大盏服之。微汗,次日以草茎鼻中大出血,立消。”服药得微汗无大汗,风未尽除,乃用刺法。血汗同源,刺鼻出血视为续与汗剂,故能愈面肿风。所谓“血汗俱荡,岂不妙哉”(《卷十一·风论》)。即为灵活运用汗法之例。

 

  2.吐法治风病   张从正指出,用吐法治疗风病风症古已有之。如“《万全方》以郁金散吐头痛、眩运、头风、恶心、沐浴风;近代《普济方》以吐风散、追风散吐口噤不开,不省人事……《孙尚方》以三圣散吐发狂;《神验方》吐舌不正”(《卷二·凡在上皆可吐式》)。所以他认为“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况且内风之证,肝木所主,每夹风痰,而“《内经》中明有此法,五郁中,木郁达之,吐之令其条达也”(《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如风痫病发,可用葶苈苦酒汤吐之;中风闭乱,牙关紧闭,可用三圣散鼻内灌之,吐出涎,口自开也;小儿急惊搐搦,用吐涎散吐之;头风眩运,手足麻可用独圣散吐之等等,以解风症之急。然“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即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 卷二·凡在上者皆可吐式》)。是以上述风病在使用吐剂后,证情缓解,张氏随即转用它法续治。如“头痛昏眩,皆因浴发而得之,即为首风。此因风邪在于胸中,热甚化而为痰,风之所致也,可以茶调散吐之。吐讫,次用藏用丸下之,后可服乌荆丸”(《卷十一·风论》)。吐后,再汗,再下,或祛风,或清热,或重镇,皆视病情定夺。张氏说,他用吐法,“过则能止,少则能加,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以至不疑”(《卷二·凡在上皆可吐式》)。其运用之娴熟,投剂有分寸,故用以治风病,效果亦无容置疑。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2/01/content_69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