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伤寒论》“炙甘草”当为炒甘草

2013年02月20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伤寒论》“炙甘草”当为炒甘草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甘草古称国老,笔者总结其核心功效为“缓”,分别言之,为:缓虚、缓急、缓激、缓毒。《伤寒论》所载110多首方剂中,有70首用到了甘草,足见其临床使用之广泛。但是目前甘草的用法影响了甘草的应用。

 

  目前临床使用甘草,多用“蜜炙甘草”。这种用法的依据是什么呢?一些临床工作者会认为依据在《伤寒论》。而事实上,《伤寒论》中使用的“炙甘草”,与后世的“蜜炙甘草”完全是两回事。“蜜炙”之后增壅滞之性,很多时候不仅不会增效,反而会掣肘。所以这是事关临床疗效的大问题。笔者关注此问题有很多年了,据临床经验体会出,《伤寒论》中的“炙甘草”当为炒甘草。

 

  “炙甘草”并非“蜜炙甘草”,而是炒甘草。对于这点,需要从两方面来阐述:一是炮制技术的演变;二是与其他药物“炙”法作对比。

 

  先来讲炮制技术的演变。

 

  《古今中药炮制初探》一书中,有明确表述:“炮制技术,古今在含义上、方法上有很大改变,有的已全非古代的面貌。如汉代《神农本草经》、《金匮玉函经》等所记载的……‘炙’,按《说文》解释为‘炮肉也,从肉从火’,是一种直火加热法,汉代炙的品种有阿胶、鳖甲、甘草、厚朴、枳实等。”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东汉时候的炙,是一种直火加热的方法,是不加液体辅料的。可知仲景时代的“炙甘草”不必“蜜炙”。

 

  “蜜炙”的由来,该书中也有表述:“元代《汤液本草》中提出去膈上痰以蜜’之后,明代《医学入门》中又明确认为‘凡药入肺蜜炙’,所以现代凡补益,去痰,入肺药多用蜜炙,以增强疗效。”蜜炙真能起到增效作用吗?如黄芪蜜炙,古代早有质疑。清代《本草述钩元》一书记载黄芪“治痈疽生用,治肺气虚蜜炙用,治下虚盐水或蒸或炒用”。同是清代的《本草新编》,却说“黄芪原不必蜜炙也,世人谓黄芪炙则补,而生则泻,其实生用未尝不补也”。

 

  甘草“蜜炙”,而不用其本来直火加热的“炙”,始于何时呢?唐《千金翼方》出现“蜜煎甘草涂之”;宋《局方》出现“蜜炒”;明《医学》、《醒斋》出现“去皮蜜炙”;明《大法》出现“切片用蜜水拌炒”。“炙甘草”就这样一代一代演变为“蜜炙”。

 

  经方中“炙甘草”如何用?笔者认为《本草纲目》所说为是,“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笔者临床径直用炒甘草,即药房所购生甘草,放入铁锅,炒至颜色变为深黄,即可。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2/18/content_702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