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经方治疗冠心病

2013年03月15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经方治疗冠心病

 

 

 

——跟师冯世纶学习经方应用体会

 

 

 

杨燕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坦埠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标志着经方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成熟,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该书所载的方剂药简味少、配伍精当、化裁灵活、疗效卓著,被后世医家尊称为“经方”、“方书之祖”。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毕生从事经方临床,创造性地提出《伤寒论》源自《汤液经法》而非《黄帝内经》,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即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首倡方证辨证,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等学术思想。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先生的这套完整独特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体系大道至简、疗效彰明、可操作性强,给后人留下了学伤寒、用伤寒的高效捷径:先辨六经(八纲),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胡希恕学术继承人、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不断整理总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经方的研究成果,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在继承胡希恕先生六经实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厥阴病的概念,明确了厥阴病、少阳病方证;在继承胡希恕先生以方类证、以病位类证的基础上,探讨了六经类证。笔者有幸师承于冯世纶,亲耳聆听恩师的教诲,学习中随着对条文理解的加深,临证时明辨六经与方证,临床疗效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将笔者用经方治疗冠心病医案两则及其辨治思路整理如下。

 

  案一

 

  闫某,女,55岁,农民,201248日初诊。

 

  主诉:阵发性胸满短气、心悸1个月,加重伴喘促气难接续、双下肢轻度水肿12小时。

 

  病史:患者乳腺癌术后5年,冠心病史4年。1个月前,患者生气后出现阵发性胸骨后、心前区满闷短气、心悸,未予重视,病情渐渐加重。12小时前,患者出现胸满闷、喘促气难接续,心慌,双下肢水肿,自行服药(药物不详)不见缓解,遂来我院就诊,经检查以“冠心病”收住内科治疗。主治医师在采取吸氧、输液抢救的同时,请我前去中医会诊。

 

  刻诊:患者神志清、痛苦面容。阵发性胸骨后及心前区满闷、喘促气难接续,心悸,头晕,口干,左胁腹胀痛,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乏力,手足不温,纳差,小便少,大便可,唇紫,舌暗、苔薄黄,脉弦细数。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性罗音;心率100/分,心音低钝,律齐,无杂音。实验室检查: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肌钙蛋白0.30纳克/毫升。

 

  辨六经:左胁腹胀痛、手足不温,为少阳气滞、郁热;口干、苔薄黄、脉弦细数,为阳明;头晕、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乏力、纳差、小便少,为太阴;胸满闷短气喘促,心悸,脉弦,为痰阻气逆,胸阳痹阻;唇紫、舌暗为瘀血。

 

  四诊合参辨为少阳阳明太阴合病,兼痰瘀互阻心阳。

 

  辨方证:四逆散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加减。

 

  处方:柴胡12克,枳实12克,白芍10克,桂枝10克,石菖蒲10克(以石菖蒲代薤白),厚朴10克,瓜蒌10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姜半夏10克,丹参10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牡蛎30克。

 

  患者服用上方半剂后,即49日早上查房时,见患者已经停止输氧,呼吸平稳,患者述胸闷、心悸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小便增多,脉弦细稍数,嘱其续进上方。

 

  415日:患者胸满闷已不明显,偶尔心悸,双下肢水肿消失,手足变温,纳可,大小便可,脉和缓,余无不适。患者要求出院带药回家调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党参、黄芪善后,以巩固疗效。

 

  体会:关于胸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当中记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标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明确指出上焦阳虚,胸阳不振,痰浊饮邪,上乘胸位,邪正相搏,阳气不通,气滞血瘀,故产生胸痹心痛。所以“阳微”与“阴弦”是产生胸痹心痛的两个必要条件,仅有胸阳不振或仅有阴邪之盛都不足以产生胸痹心痛,必须是上焦胸阳不振的同时,兼有下焦阴寒气盛,二者相互搏结,形成痹阻,才可产生胸痹心痛。

 

  本案患者因情志失调而致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郁滞,以致痰浊内生,凝聚心胸,阴乘阳位而致胸阳不振诸症。治疗重点在于枢调少阳气机,通阳豁痰,祛瘀利饮。故予四逆散合枳实薤白桂枝汤、苓桂术甘汤加减而取得显效。

 

  四逆散方证出自《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中柴胡、枳实、芍药均可行气解热,柴胡主胸胁苦满,枳实主心下坚满,芍药主腹挛痛,甘草甘缓和中。四药配合,主治热壅气郁、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挛痛而急迫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第5条:“胸痹,心中痞气,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本条文主要论述痞气上逆的胸痹治法,故枳实薤白桂枝汤偏于理气降冲,主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而胸腹逆满者。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3/14/content_710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