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百日咳从肝论治

2013年04月01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百日咳从肝论治

 

 

 

——郑启仲临证经验

 

 

 

郑宏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郑启仲教授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小儿急、重及疑难杂症。坚持“读经典做临床,用经典促创新”,对不少疾病理论见解独到,临床疗效卓著,使后学耳目一新。现将其治疗百日咳经验介绍于下。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顿咳、顿呛、疫咳等。病程可达23个月以上。“最难速愈,必待百日后可痊”(明·沈时誉《治验·顿嗽》)。郑启仲运用《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等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于1986年提出了“顿咳从肝论治”的见解,认为百日咳“其感在肺,其病在肝;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应“治从肝论,镇肝止咳”,并创拟了“镇肝止咳”一法及“镇肝止咳汤”一方,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其感在肺  其病在肝

 

  郑启仲认为,百日咳系感受时邪为患,虽肺先受邪而证多系肝。首先从发病季节看,百日咳多在春季三、四月发病。《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乘春则肝先受之。”发病季节正应肝气。其临床见症颇具特点,百日咳初感,始见微热恶风,咳嗽流涕,继则咳嗽加剧,“从少腹下逆上而咳,连咳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制两胁”(《本草纲目拾遗》);阵咳发作时,两手握拳随咳而挛动不止,弓背弯腰,满面红赤,颈脉怒张,涕泪交迸,呕吐痰涎、胃内容物与胆汁,最后发出一鸡鸣样回吼声,其咳方暂止,甚者抽风昏厥,窒息气闭。“咳之至久,面目浮肿,或目如拳伤,或咳血,或鼻衄”(《治验·顿嗽》)。阵咳之后身疲无力,蹲之久不能立,较大儿童自诉胁腹作痛。

 

  郑启仲认为,握拳挛动、弓背弯腰、抽风昏厥皆属风动之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肝气通于目”(《灵枢·脉度》),“肝藏血”(《素问·调经论》),肝气上迫,肝液上涌则为泪;肝血上逆则面赤而颈脉怒张;肝火伤及目络则目睛充血;肝火灼伤肺络则咯血、鼻衄;咳引两胁作痛为肝咳之征。《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肝气犯胃,胃气上逆则为呕,肝病及胆则呕吐胆汁。百日咳发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午后至半夜为重,半夜后至午前发作明显减少,这与《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相符。百日咳多在三、四月起病,而痊愈则多在六、七月,这也与“病在肝,愈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相一致。以上可以看出百日咳与肝密切相关。

 

  木火刑金  风痰相搏

 

  肺属金居于上焦,为阳中之阴脏,而主肃降;肝属木位于下焦,为阴中之阳脏。“肝足厥阴之脉……属肝,络胆,上贯膈……连目系……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肝气升发而主疏泄,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要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肃降正常也有助于肝气的条达。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若肝郁化火,循经上行,灼伤肺络,则可出现胁痛、易怒、咳逆、咯血等肝火犯肺(木火刑金)之证;反之,肺失肃降,燥热下行,亦可影响到肝,则肝失条达,在咳嗽的同时而见胸胁胀满引痛、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王肯堂曰:“火乘肺者,咳嗽上壅,涕唾出血,甚者七窍出血”(《证治准绳》)。郑启仲认为,小儿肝常有余,患病极易化火生风,顿咳初感在肺,继则化热化燥,引动有余之肝火,肝火循经犯肺,火灼肺金,炼液成痰;肝热则生风,风痰相搏,痰阻气机,气机不利,则痉咳剧作。阵咳之后,痰与胆汁呕出,则肝火得泄,气机暂畅,故咳休止。肝火再逆,风痰再动,则痉咳再作,这就形成了百日咳之典型见症。郑启仲把这一病机概括为:木火刑金,风痰相搏;其咳在肺,其制在肝。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3/29/content_715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