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4月03日
引火归源不应仅限于阴寒内盛所致的格阳、戴阳,还应包括肾水不足、虚火上亢
引火归源含义有二
□ 梁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引火归源,又名引火归元,顾名思义,即引离源浮越之火,使之向下归于本源。自明代张景岳明确提出引火归源以后,不少医家将这一概念用于解释人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但时至今日,引火归源的实质众说纷纭,甚至自相矛盾,因此笔者结合历代诸家的有关论述,探析如下。
引火归源始于仲景
引火归源最早运用者应首推张仲景,仲景虽未确立这一概念,但其用于治疗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实际上是引火归源的起源。唐·王冰注释《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时指出:“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遂之,则燔灼自消,焰火扑灭。”提出以热治热,顺其假象而治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素问》热因热用反治法的延伸,对明清医家引火归源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和启发。明代以后,随着命门学说的深入,医家薛已、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等人相继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其中以张景岳的贡献最大,张景岳在论述肉桂的作用时指出:“若下焦虚寒,法当引火归元者,则此为要药,不可误执。”明确提出“引火归源”的概念。此后,引火归源法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
引火归源是将火归于肾
引火归源之火,历代医家认识不一,火有虚火、阴火、相火、无根之火、龙雷之火等不同说法,尽管说法不一,但却虚火无疑。源,有的医家指命门,如张景岳云:若使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景岳全书》)。亦有医家认为乃肾,如徐大椿曰:“肾脏阳衰,火反发越于上,遂成上热下寒之证,故宜引火归原法。……附子、肉桂补火回阳,专以引火归原,而虚阳无不敛藏于肾命,安有阳衰火发之患哉?此补肾回阳之剂,为阳虚火发之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由于肾为水火之脏,内寓真阴真阳,乃一阳陷于二阴之中,故引火归源应归于肾更为合理。
引火归源的实质历来存在较大分歧,长期占主流的意见为阴盛于下,格阳于上,即真寒假热证。如张景岳认为:“火之标在上,而火之本则在下。且火知就燥,性极畏寒,若使命门阴盛,则元阳畏避,而龙火无藏身之地,故致游散不归,而为烦热格阳等病,凡善治此者,惟从其性,但使阳和之气直入坎中,据其窟宅而招之诱之,则相求同气,而虚阳无不归原矣”(《景岳全书》)。清·周学海与张景岳认识基本一致:“龙雷之火,潜于水中,得温暖则藏。水冷则火升,咽痛、唇裂、口渴、面赤,投以桂附,温其窟宅而招之,火自归乎原位”(《三指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