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何谓经方

2013年04月1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何谓经方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2013330日门诊,一青年患者从诊室走出,一会儿又走回来问:“给我开的是经方?还是普通中药方?”引在座者皆笑,我却无语,不禁想起10年前人们对经方还生疏,或谓“用经方不赚钱!”近10年来通过业内人士弘扬经方、宣传经方,人们的观念出现重大改变,出现了经方热,老百姓相传“有病找经方!”学术界亦倡发展经方,甚者开学术会多标以经方为时尚。这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何为经方?经方的概念?经方的定义?至今尚不明晰。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人们自古祟尚经方,但真正认识经方是非常不容易的。常可听到人们议论“经方派”、“时方派”等,但何谓为经方?一般人又是很难说得清楚,即便是业内人士及古今文献也莫衷一是。如有的认为:“经方者,乃经典著作中之药方也,或曰:经,常也。经方者,谓其乃医家所谓常用之药方也。”《中医词释》谓指汉代以前的方剂:“①《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十一家,实际上是指汉以前的临床著作;②指《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③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之方剂。目前持此说的人占多数。”《辞海》谓:“经方,中医学名词,古代方书的统称,后世称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与宋元以后的时方相对而言。”还有的认为:“所谓经方,顾名思义,亦即经验之方。它是前人在医疗过程中久经实践反复验证的有效方剂。经方的涵义,在中医界有两种看法,一是指宋代以前各个医家所收集和积累起来的有效方剂;二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之方剂。而一般多指后者。”造成说法不一的原因很多,值得探讨。更重要的是面对经方热,业内人士有必要共同讨论形成共识,以利于继承和弘扬经方。今从学习文献考证及《伤寒论》主要内容入手略述己见。

 

  经方是指一个医学体系

 

  首先要明了中医存在两大医学体系,这两大体系在汉代已经明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分列记载了医经和经方,是在说明中医学在汉代已经形成各具特点的两大医学体系,已明确指明经方是独具特点的医学体系,其概念和特点是:“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即是说其主要理论是用八纲的医学体系,显然与医经(以《黄帝内经》为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为主要理论的体系不同。

 

  经方源于方证治病经验总结

 

  经方起源于上古用药经验总结:通过文献及考古考证,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中央电视台10频道于2008111日至3日连续报道了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95年在河北省蔚县、阳原县等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这些考古资料反映出,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即用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概念,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其基础理论即用八纲。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最多见者当属外感一类疾病,在表的证,用发汗的相对药物,生姜、葱白、麻黄、桂枝等治表证经验;并观察到,有的病经发汗或未经治疗而愈,但有的未愈而病入于里,这时不能再用发汗治疗,而是应用治里的药物,因里证分阴阳,里热者,用清里热药,如黄芩、石膏、大黄等;里虚寒者,用温补药,如干姜、人参、附子等。

 

  最初人们总结的治病经验是单味药治愈经验,即单方方证经验,那时虽没有文字,但其经验代代相传,至夏商时代有了文字,以文字记载,其代表著作即《神农本草经》,该书在汉代完善整理传承,代表了经方单方方证的形成。《汉书·艺文志》(公元前24年~公元206)的记载,实际标明了经方的起源和经方医学的特点,即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起始即用八纲认识疾病和药物,即有什么样的证,用什么药治疗有效,药证对应而治愈疾病,即积累了单方方证经验,其代表著作为《神农本草经》。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4/15/content_72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