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辨治心得

2013年04月2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辨治心得

 

 

 

赵伯智 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急性病毒性肝炎包括黄疸和无黄疸两种类型。黄疸型属于中医的“阳黄”范畴。无黄疸型肝炎多属中医的“肝胆湿热”、“胁痛”、“郁证”、“肝胃不和”、“积聚”……等范围。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的发病原因,其一是外感湿热之邪,阻滞气机,肝失疏泄,蕴结在里,困遇脾胃;其二是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温热内生,郁蒸肝胆。以上是致病的主要外因,其内因是素昔有虚弱、气血不足,或肝气结或久病大病后正气耗伤,是导致外邪侵入的主要依据。

 

  分三步辨证

 

  关幼波认为,对于此病的辨治,应重视湿热为本。

 

  1.首辨湿热轻重:见纳呆、恶心、呕吐、厌油腻、脉弦数,当清热利湿、解毒泻火,可用茵陈栀子银花汤加减。

 

  2.次辨在气在血:阳黄的发生是由于湿热之邪所致,而无黄的病理实质亦以湿热为本。然而湿热合邪致病,为什么有的出现黄疸,有的不出现黄疸?关幼波体会到,阳黄湿热较重,无黄湿热较轻,但是肝病犯脾是一致的,故均以中州失运为主证。两者不仅湿热轻重程度有区别,湿热瘀阻的深浅也有区别。阳黄是湿热入于血分,瘀阻血脉蕴毒化痰,痰阻血络,熏蒸肌肤而发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重而偏于治血;湿热入于气分,胆汁尚能循常道而泄利,可不出现黄疸,在治疗上清利宜轻而偏于治气。

 

  实际上气与血互相关联,难于截然分开,无黄只是偏于气分并非完全不入血,故应仍要稍佐治之。临床上常可见到开始为“无黄”,由于不及时治疗,正虚不抗邪或复感外邪,湿热久蕴由气入血,瘀阻血分,仍可出现黄疸;反之,开始为阳黄,经过及时治疗及调养,正气渐复,正盛邪却,湿热由血透气,偏于气分,黄疸消退,疾病自愈。

 

  3 再辨三焦部位:关幼波从丰富的实践中体会到,湿热侵入三焦,与湿热侵入三焦代表温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不同,临床上也难于见到明显的上中下焦截然分开的病证。一般以偏于中上二焦、中下二焦和弥漫三焦为多见。湿热偏于中上二焦,主要是看舌苔,如苔白黄或肝功,二是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厌油腻、纳呆、身重乏力。湿热在中上二焦,应以芳香化浊为主,如藿香、佩兰、银花、杏仁、橘红等;温热偏于中下二焦,主要看大小便,如尿黄短少,大便燥结,可用茵陈蒿汤化裁。若湿热下注膀胱,见尿频黄赤、少腹痛下利、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可用白头翁汤或葛根黄芩黄连汤化裁;若湿热弥漫三焦,为病情重笃之象。

 

  治疗重点在于祛邪

 

  关幼波认为,在急性肝炎辨治中,首先要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的关系。湿热是急性肝炎的外因,而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或气血两虚,是“无黄”发生的主要内因。如肝气郁滞,失其条达,则横逆犯脾,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肝气郁滞,因气滞而血瘀,以致肝郁血滞;气郁蕴热化火,灼阴伤津,以致肝肾阴虚或血虚肝旺。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运失健,脾阳日衰,则脾胃虚弱日甚,以上由于阴病及阳或阳病及阴,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因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上述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气血化生,导致气血两虚。如果对上述内因重视不够,则急性肝炎易向慢性肝炎演化。

 

  急性肝炎发病急,病程短,在治疗中首先应分清虚实,进而确定攻补之法,才能取得满意效果。急性肝炎大多属实证,其特点是“邪盛正未衰”,因此,治疗重点在于祛邪。在临床表现中,常可见到全身倦怠、气短乏力、纳呆、腰膝酸软等虚弱之象,然而这是由于湿热之邪所致,乃“因病而虚”,正气并未衰弱,对此切不可见虚象即妄补剂,以免助湿助热,造成“闭门留寇之患”,故应把邪实做为治疗的重点,祛邪即以扶正,就是说通过驱邪外出,而使正气得以恢复。先祛其邪,再顾其虚,至于祛邪之后,是否一定要扶正,还要看临床具体情况。

 

  祛邪之药,多属苦寒攻伐之味,在治疗中,一方面要本着病去则药止的原则,以防攻伐太过,脾胃受伤;另一方面为防其伤正,亦可于方中少佐扶正之品,如焦白术、大枣、甘草等,以保中州不为苦之品所伤,而药味不可过多,药量不宜过大,若患者确属体壮,正气毫无虚损之象,则完全不必加及补剂,只顾大胆祛邪无妨。

 

  这里介绍关幼波常用的经验方。

 

  组成:茵陈30克,草河车15克,金钱草15克,杏仁10克,金银花30克,六一散10克,橘红10克,赤芍10克,泽兰10克,藿香10克,蒲公英10克,生甘草6克。

 

  方解:方中茵陈、金钱草、六一散清利肝胆湿热;公英、草河车清热解毒;藿香芳化利湿;赤芍、泽兰凉血活血;杏仁、橘红行气开胃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以防苦寒伤胃,又可解毒。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4/26/content_72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