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4月28日
中医疗效不传之秘的科学破译
——读仝小林《方药量效学》有感
□ 王键 安徽中医药大学
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清代医家王清任亦认为:“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可见方药剂量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尤其当今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入探讨方药存在的最佳量效关系,无疑将为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实践所追求的“安全稳定、标准统一、疗效确切”三者高度统一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中医学无论在内、外、妇、儿各科,还是在理、法、方、药各层面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在方药剂量领域的系统研究仍然未受足够重视,中医临床工作者只能靠在临证中的经验积累来把握药物剂量,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方药剂量理论,以致使方药的剂量成为中医“千古未解之谜”。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他积极探索,学验俱丰,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新近推出了《方药量效学》专著,今有幸研读,收获良多,感悟颇深,在此简列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与诸位同仁共勉:
框架结构完善 学术视野开阔
全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论述了方药量效关系研究进展及关键问题和策略。各论从九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了方药量效关系科学内涵及其科研面临的诸多问题。书中阐述了“以人为本体”的方药用量策略和“以药为本体”的剂量规律,并介绍了方药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着重阐发了研究方药量效学的科学方法体系和多学科交叉在方药量效学研究中的应用。针对方药量效学中的用量安全性问题、节约药材问题等各列专章做了具体论述,最后列举了临床实践过程中具体如何应用方药的剂量问题,再附以古今医案以验证不同剂量具体应用。
其研究方法及视角具有高度的覆盖面和系统性,全书从古今文献、传统中药学、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临床评价、临床各科实践等多学科、多角度、系统地论述和总结了方药量效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主要成果,同时注重对方药量效学理论认识、科学研究、临床实践、古今医案的总结分析,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的互参互用。
研究方法独特 学科领域广泛
对于国家《药典》所规定的用药剂量与现代实际临床用量之间的矛盾,书中提出了要合理构建临床中药合理剂量的科学方法体系。采用“四层面”、“五阶段”、“螺旋提升”的研究模式,从文献、临床、毒理、药效学四方面系统开展有关方药剂量的研究,从以上四层面的研究到数据挖掘整合,形成中药临床合理剂量草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临床专家及中药学专家的量化评估,形成临床推荐合理剂量的范围,然后再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最后以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在临床应用中不断形成新的文献资料,来补充原有的量效关系数据库,形成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研究模式。在此方法体系的基础上,然后再系统展开对中药复方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与理论研究,深层思考和对比研究,对方药量效关系系列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规律总结,并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与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多学科为基础的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模式。
书中还汇聚了现代多学科知识,有机地运用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从而实现了对中医药的现代科学内涵的诠释,对剂量影响产生的疗效问题进行了现代医学标准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