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痛风之浊瘀痹论

2013年05月22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痛风之浊瘀痹论

 

 

 

中国中医药报

 

 

 

  痛风是一种以关节红肿疼痛发作性的疾患,根源在于嘌呤代谢紊乱,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古代亦有痛风之病名,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丹溪就明确提出痛风之病名,其多部著作中均有痛风的论述,影响深远。《丹溪心法·痛风》篇中说:“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发热”,“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对痛风的病状作了生动的描述,与现代痛风病的描述非常相似。

 

  朱丹溪认为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但又不同于历节风。对于痛风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已经认识到有受寒涉湿等因,他认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并认识到病人有种特殊的病理产物“污浊凝涩”,瘀滞脉络。朱丹溪是“湿热论”的倡导者,因此在痛风治疗上,提出了“以辛热之剂,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的治疗原则。

 

  朱良春对痛风的研究颇为深入,曾对经典及诸子百家于痛风的论述,详加分析,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探索思考而提出了“浊瘀痹”的病名。朱良春认为,中医之痛风是广义的痹证,其病名与现代西医的痛风相同,但概念有异,所指的疾病不一定是现代医学的痛风,如以此诊断,易于中西混淆。他认为,痛风性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形体丰腴,或有饮酒史,喜进膏梁肥甘之人,关节疼痛以突发、红肿、夜半甚为特征,且有结节,或溃破溢流脂液。该病受寒受湿是诱因之一,但不是主因,湿浊瘀滞内阻,才是其主要病机,且此湿浊之物,不受之于外,而生之于内。因为患者多为形体丰腴之痰湿之体,并有嗜酒、喜啖之好,久则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因之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脉,则见骨节肿痛,结节畸形,甚则溃破,渗溢脂膏;或郁闭化热,聚而成毒,损及脾肾,初则腰痛、尿血,久则壅塞三焦,见恶心呕吐、头昏、心悸、尿少、肤痒、衄血等症,甚呈“关格”危候,即“痛风性肾病”而致肾衰竭之症。凡此种种,皆因浊瘀内阻使然,并非外风所为,故称“浊瘀痹”。朱良春之“浊瘀痹”理论,形成于约上世纪八十年代,此与我国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逐渐改变,病因亦改变有关。此理论和病名的提出,是对痛风学说的创新,是在继承中的发展,为本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指导着临床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5/20/content_73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