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从麻疹谈伏邪

2013年06月0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从麻疹谈伏邪

 

 

 

张洁晗 河北医科大学扁鹊医学社

 

 

 

中国中医药报

 

 

 

  《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根据温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及病证特点是否符合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把温病分为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大类。

 

  其中,伏气温病是指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一类温病。历代医家多以伏邪来解释伏气温病,但有些医家对于是否存在伏邪问题存在质疑,笔者认为伏邪是存在的,下面试从麻疹一病浅谈对伏邪的理解。

 

  麻疹属于温病学中伏气温病范畴,从其发病症状即可判断,“初时发热,俨似伤寒,目出泪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干。咳嗽太急,烦躁难安。以火照之,隐隐皮肤之下;以手抹之,亭亭肌肉之间。其形若疥,其色若丹。随出随没,乍隐乍现。”(《幼幼集成》

 

  对于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伤寒论》已有明确的定义。第3条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麻疹并无恶寒表证,此乃邪气由里至外传变,故见发热、流泪、流涕、咳嗽等症。正如尤在泾所说:“是以伤寒之邪,自太阳递入三阴,温病之邪,自少阴传出三阳。”此为伤寒与温病之异也。

 

  《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生下则其毒当出。”《活幼心书》云:“疮疹之作,始自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蓄之在胃,因气运变迁,主客胜复,邪气郁发,与元受秽浊激搏,而形于肌肉皮肤之外。初发有类伤寒,不拘四时,皆有此候。”

 

  此处所提之疮疹,从其后文“轻者如麻,俗言麻子;重者如豆,谓之豆疮”来看,与麻疹异名而同类焉,仅症状之轻重异耳。或曰:“前文言温病之邪自少阴传出三阳,此言蓄之在胃,二者岂非矛盾乎?《小儿药证直诀》云其毒当出,此岂非无伏邪之证焉?”笔者言:“非也。”

 

  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腐熟水谷,邪气确实可以由口进入胃,但“六腑以通为用”,“胃宜降为和”,此言“蓄之在胃”,仅是言胃为邪气进入人体之通路,非为邪之所伏之处也,仅举一例即可明了:

 

  人食水谷后,亦可称水谷蓄之在胃,必待胃之腐熟、脾之运化才可将精微敷布于全身,岂可言食物留于胃而不行?《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由此可知,胃中的秽浊之气可从水谷之道下流入肾,闭藏于其中。《小儿药证直诀》云:“小儿在胎十月,食五脏血秽,”此血秽禀受于母体,故可称之为胎毒。“生下则其毒当出”并非言发病,而是指五脏之血秽随胎儿出生而排出母体,形成所谓之恶露,正如《活幼心书》所讲,“婴孩生时,啼声一出,则咽下口中秽浊”。由此看来,麻疹的成因则是体内有伏邪,即胎毒,适逢非运之气,则发病。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6/05/content_73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