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渴 小便不利”浅析

2013年06月2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口渴 小便不利”浅析

 

 

 

辛瑜 山西中医学院2009级中医传统班

 

 

 

中国中医药报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此方由“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共七味药组成。

 

  笔者初学柴胡桂枝干姜汤有两大困惑:

 

  其一,条文中提到“小便不利而渴”这一症状,它的病因病机各是什么?在《伤寒论》第71条五苓散证中亦提到“小便不利而渴”的症状,仲景用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行,以通行小便;白术健脾益气,助脾运湿;桂枝通阳化气以行水。概言之,以五苓散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助膀胱气化,使水津四布以止渴。反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桂枝却无利水之药,又是为何?

 

  仲景组方遣药极为精道,有是证用是方,不肯多用一药。这两条中共同提到的“小便不利而渴”病机难道不同吗?

 

  其二:第147条提到“但头汗出”作何解释?《伤寒论》中提到治疗出汗的方子有很多,却很少指出出汗的部位。

 

  一日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此书中对于这条症状的解释如下: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后亡津液,内燥也。今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者,津液不足而阳虚于上也。

 

  假若真如成氏所说,解小便不利而渴,为亡津液内燥,岂可用桂枝、干姜,使津液更伤;解头汗出为津液不足而阳气虚于上,岂可用柴胡、黄芩,使阳更虚?这两个困惑一直伴随着我,直到笔者有幸跟随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创立的医学理论)研究室主任马文辉老师抄方学习。

 

  马文辉说: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为少阳太阴合病,主治少阳实热合太阴虚寒证。本条伤寒初起就是柴胡证,五六日之间,开始以麻黄误汗,后又用承气误下,邪气非但未解,反增汗出,心烦,小便不利。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为初始证,口渴、小便不利,心烦、但头汗出是误汗误下之后的变证,同时还应该补充下利一证。

 

  由于柴胡证未解,伴有渴而不呕,因此小柴胡汤去燥热伤津的半夏、生姜,加清热生津的瓜蒌根。用桂枝甘草加牡蛎汤止汗、除烦,干姜甘草汤温中止泻,共同救治误汗误下之变证。

 

  五苓散证中“小便不利而渴”系胃肠对水的吸收功能差,导致水津不能四布而出现组织缺水,刺激饮水中枢,形成口渴;口渴又刺激大脑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从而导致小便不利;患者大量的饮水自救,出现胃肠蓄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证”。

 

  故治疗口渴、小便不利的胃肠蓄水证,必须用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行水,促进胃肠道对积水的吸收,以增加了血容量,改善由于组织间缺水而引起的口渴一症;茯苓、猪苓、泽泻联合用药,以解除大脑中枢由于分泌抗利尿激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

 

  这样整个水代谢过程得到调整,达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目的,则诸症可愈。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6/26/content_746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