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辨《伤寒论》解表三方

2013年07月0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从腠理开合、正邪交争、甘草用量

 

 

 

辨《伤寒论》解表三方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从正气角度看:麻黄汤症“腠理密”;桂枝汤症“腠理疏”;小柴胡汤症“腠理开”。

 

  从正邪交争的角度看:麻黄汤症“邪未入”;桂枝汤症“邪欲入”;小柴胡汤症“邪已入”。

 

  从治疗角度看:麻黄汤甘草“一两”护正;桂枝汤甘草“二两”扶正;小柴胡汤甘草“三两”补中。

 

  腠理的疏密是正气在体表的体现,外感邪气要进入人体一定要趁着腠理之“虚”,乘虚而入、正邪交争便形成了经典的《伤寒论》表症。笔者从《伤寒论》解表三方中甘草用量、用药配伍,以及所治症状的腠理状态、邪气侵入深浅,做对比分析,对于解读三方机理及所治症的核心差别有很大帮助。

 

  腠理是外邪进入通道

 

  提及腠理,最容易想到的是《扁鹊见蔡桓公》中,“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以及“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所以腠理一定是表浅的。这篇文章中,如果把腠理换为“皮肤”,当不会影响我们对于原文的理解。

 

  而在以下文字中,用皮肤替代腠理则显然不妥,若替代为“皮肤上的纹理、缝隙”尚可。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疟论》“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通过经典文字的回顾,我们能朦胧地感觉到,腠理是个“门”,是空隙,是邪气进入的通道。用什么字眼代替腠理比较好呢?思索很久,还是刘完素说得好:“然皮肤之汗孔者,谓泄气液之孔窍也,一名气门,谓泄气之门也。一名腠理者,谓气液出行之腠道纹理也”(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张景岳说的更为直接:“腠理者,皮肤之隙”(见《类经》)。

 

  至此,关于腠理,在我们的头脑中可以建立起这样一种形象——人体表的无数个小门,人体的气液通过这些门可以出去,而外感邪气进入人体也是经过这些小门。

 

  小柴胡汤是解表方

 

  有很多学者一直把小柴胡汤作为《伤寒论》少阳病的主方,还有不少学者把小柴胡汤作为和法的代表方,但是《伤寒论》原方中均找不到依据。与“和”相连的有桂枝汤、小承气汤之类,并没有小柴胡汤。

 

  如果我们学习经方,应先树立一个原则:首先要尊重《伤寒论》原文,要以读懂《伤寒论》原文作为前提。那么,我们会发现,很多关于经方约定俗成的认识,都和仲景无关,是后人以讹传讹的杜撰。

 

  学习《伤寒论》现存的原文,与小柴胡汤相关的条文如下:

 

  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可以这样理解:太阳病,如果出现胸满胁痛,用小柴胡汤。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小柴胡汤主之。”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这里首先要明白一个事实:这两条都出现在太阳篇,讲述了邪气通过腠理进入人体的“病源”,以及外邪侵入人体,正邪交争出现相关症状的机理。

 

  接下来的98~104条都与小柴胡汤相关。综合起来有两点:一点是小柴胡汤使用的广泛,仲景原文这样讲:“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症便是,不必悉具。”(见101条)这点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还有另一点,101条后半部分“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还有104条“……服小柴胡汤以解外……”,文中“汗出而解”和“解外”已经明示了小柴胡汤发动正气抗邪外出的作用,这是仲景讲小柴胡汤解表的明文,但被很多学者忽略。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这其实就是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的一个具体实例,正虚明显,邪气侵入较深,以小柴胡汤解表之意跃然纸上。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有外证……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条原文不仅明示了“半在里半在外”为“必有表复有里”的同意重复,并非有什么“半表半里”的病位,而且明示了有“表”、“与小柴胡汤”可治“头汗出”。148条最后“与小柴胡汤(解表)。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与104条最后“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相类,由此可以看出,小柴胡汤解表实为仲景惯用之法,并非偶尔为之。

 

  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101条后半部分“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意义完全相同。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7/08/content_75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