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应用体会

2013年07月1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应用体会

 

 

 

张效科 张学文 陕西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出自《灵枢·口问》篇,从其之本意看是指中气虚弱可导致二便异常,其病本以正气不足为主,正如该篇所言“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类经·口问十二邪之刺》也指出:“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不同常疾,故曰奇邪。)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惟正气不足,然后邪得乘之。)故《难经·七十五难》曰:不能治其虚,安问其余?则深意可知矣。”同时,对中气不足导致的种种小便异常状况,提出了失治误判的根源,指出“故中气不足则溲便常变,而或为黄赤,或为短涩,多有情欲劳倦,过伤精气而然,昧者概认为火,鲜不误矣。”

 

  许多人对“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的临床关注点大多集中在小溲异常,其实也包括大便异常,如中焦脾气虚弱导致的慢性泄泻,脱肛,便秘等亦属于“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范畴。

 

  近代四川名医江尔逊先生认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之变范围可涵盖二便在排泄、颜色、性状等各方面的异常,其病机有中焦虚惫,化源不充;清阳虚陷,浊阴居中,运化失职;脾失统摄,阴络损伤等。

 

  当今,此理论还可包括因脾虚气陷、固摄无权致精微物质下泄,而出现的蛋白尿、乳糜尿、血尿、癃闭、男性病等,目前临床大量应用黄芪类补气药治疗蛋白尿、血尿等已证明了补足中气在小便异常中的治疗作用和地位。

 

  笔者在认真研读“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经文的基础上,以此理论指导辨治泌尿系疾病,效果良好,现举3例,以飧读者。

 

  脾虚腹胀伴遗尿

 

  马某,女,51岁,退休职员,20121014,因间断性腹胀伴下肢浮肿,小便时遗1年余初诊。

 

  患者1年前因饮食不规律等原因,渐感腹胀,尤以食后及傍晚明显,同时伴双下肢轻微浮肿,不时有少量小便遗出,因惧怕胃镜未行检查,自服补中益气丸、肾气丸、吗丁啉等,并间断服用中药汤剂(不详),时好时坏,但整体无明显改观。

 

  刻诊:面色偏黄,乏力,腹胀(以大腹为主),食后尤甚,食欲尚可,大便偶不成形,小便不时少量遗出,双下肢轻微肿胀,按之轻度凹陷,舌质淡、舌苔白腻,双脉沉滑。此属脾虚腹胀,证属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治宜健脾益气、升举中阳,佐以利水,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化裁。

 

  处方:厚朴20克,干姜12克,法半夏15克,炙黄芪20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益母草20克,枳壳15克,桔梗6克,生麻黄5克,柴胡6克,炙甘草10克,生姜3大片,大枣6枚。7剂,水煎服,每日服两次,嘱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20121021日二诊:诉服上述中药后,腹胀减轻,下肢浮肿消失,小便遗尿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余症同前,继前方7剂。

 

  20121028日三诊:患者继续服用7剂后腹胀消失,下肢浮肿消失,小便再无遗尿发生,精神体力较前好转,饮食、大便正常,上述中药减量继服7剂以善后。

 

  6个月后患者因他病求诊,感觉良好,上述病证未再复发。

 

  按:本例乃典型之脾虚腹胀、中气下陷,此前中医辨证应该不出脾虚之范围,治疗用药不离健脾益气、理气除满、利水消肿等,但皆未完全解除患者之病痛。笔者细考其下肢浮肿、遗尿,皆与脾虚、中气下陷有关;脾气虚弱、水湿停留,而见下肢浮肿,小便不时自遗,正符合《灵枢·口问篇》所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此种种表现,应以健脾益气,升举阳气为主;另此证与《伤寒论》66条记载:“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最为合适,其证当以虚满为主。《张氏医通》对此表现提出:“脾虚湿盛而胀,单服芩、芍寒凉之品,非但湿热不去,且脾阳更虚,故其胀愈甚。惟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健脾利气,扶正法邪,方可愈病。”

 

  日本汉方医家浅田宗伯在其《勿误药室方函口诀》中解释本方时有“此方用治中气虚而腹满者,故古人将此作为太阴之主方。治疗与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证和平胃散证相对的虚证有效。”之论述。

 

  本患者的用药特点,在于谨守脾虚之病机,补、消结合,在补脾益气、化湿利水的基础上,加少许柴胡以升举清阳,更配生麻黄以宣通上焦、并有缩尿止遗、利水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麻黄尚有利尿、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之作用。该患者病机、病证、方药三者切合,对此类表现医者严格遵守《内经》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原则,往往效如桴鼓。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7/18/content_75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