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7月23日
师其意而不泥其方
——邢锡波《伤寒论》研究概述
中国中医药报
邢锡波认为,仲景所谓六经,实际上是指外感病的6大类型。每经以证候群为提纲,便于掌握其发展规律,确定施治的法则,以临床实践体现中医理论整体观的认识。因此,不能拘泥于六经传变日数和次序。
伤寒所谓之传,乃转变之意,即病机之转变,病势之发展。这种病机转变和病势发展,并不受日期限制,而是以内外条件为转移。
辨证时,必须认清主症,治疗时先从主症着手,主症一解,兼症亦随之而解。如不顾主症,而单从次要的兼症治疗,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邢锡波(1906年-1977年),男,汉族,河北省青县人,当代著名中医临床家和中医教育家。曾任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副主任、伤寒教研室主任、第二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天津市中医协会理事等职。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读过师范,因喜读医书,拜青县名医刘润卿为师潜心学医。对《素问》、《灵枢》、《伤寒论》等经典深研不辍。在52载的从医生涯中精勤临床、诲人不倦,为后学者留下了宝贵的医疗经验和财富。
邢锡波一生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伤寒论》。他本着实事求是和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辨证施治方法,以及八纲的运用予以概括总结,并具体阐释了六经中本病演变的过程。他受经方大师曹颖甫(1868年-1938年)影响颇深,一改以往随文顺释,笔墨官司式的研习套路,重在突出临床验证,形成了有别前贤而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是《伤寒论》研究史上的一种创新性尝试。笔者在此对其有关《伤寒论》的学术贡献予以介绍。
实事求是 古为今用
《伤寒论》系方书之首,是研究辨证论治的必读经典。邢锡波曾经指出:“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总结了古人经验,结合个人临床实验,通过整理归纳而写成的一部治疗方书,对祖国医学来说,是有相当贡献的”。他主张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古为今用的目的来研究《伤寒论》。在“精求古训,博览众长,实事求是,学以致用”思想指导下,学习前人经验应“师其意,而不用其方”,不能照搬照抄,要掌握《伤寒论》的精神实质,而不必泥于某方某药。
他集30年来探颐索隐和临床验证的结晶,写成《伤寒论临床实验录》。该书开篇便申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作为编写的指导方针,凡历代注释家之理论晦涩,脱离实际的,概不选录。由于历代注释见解不同,相互争执,悬而未解的问题,都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加以分析和阐述,以期得到符合实践的注释。”
阐述要义 畅抒灼见
邢锡波编著的《伤寒论讲义》和《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均取明代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凡398条,112方。注释原文,逐条首列“提要”,示知该条内容重点,继而“阐述”详解其义,且多有独到见解。如在“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阐述”中论及:“伤寒、中风,不在热之已发或未发,亦不在恶寒、恶风的区别,更不在体痛与呕逆,而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有汗无汗,并见缓脉常与自汗同见;而紧脉常与无汗同见,所以将脉缓、自汗者,名为中风;脉紧,无汗者,名为伤寒”。
接着又补述阐发,谓:“考风与寒,乃气候演变之形势。《内经》上以寒属冬,以风属春,春主疏散,冬主敛藏,此乃外界事物的客观规律。凡发热病无汗的,肌腠收缩,好似冬天的敛藏,而且此类证候,发生于冬令者较多,所以名之为伤寒。有汗的,多肌腠弛缓,好似春天的疏散,且大多数发生在春天,故名之为中风。这是古人体察到大自然气候的变化与人体有联系的道理,固以立名的。所以说,中风与伤寒,虽同为太阳病,而在理论、症状和脉象上,则有其不同。”
如此注释不仅深入浅出,而且讲透了道理,使读者明白易懂,有助于正确区别“伤寒”与“中风”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