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互补对称”读《伤寒》

2013年07月26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互补对称”读《伤寒》

 

 

 

吴义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中国中医药报

 

 

 

  大千世界,阴阳之道,和谐之美,相得益彰。山岳的伟岸只有与河流的娟秀并存才能构成壮丽的画卷,男人的刚强只有与女子的柔美共舞才能奏出生命的乐章。受此启发,笔者发现,“互补对称美”是世间的普遍规律,若由此来悟中医,看《伤寒》,则别有一番滋味。《伤寒论》中,有阳证的同时亦必会有与之遥相呼应的某种阴证存在。同理,治法上,予阳法无效时,亦不妨改弦更张用阴法一试,则多有柳暗花明之感。顺此思路去看《伤寒》,则很多问题都会豁然而解。

 

  一部《伤寒论》,首以“太阳病”开篇,与之遥相呼应的,则是“少阴病”篇。胡希恕老独具慧眼,认为前者属表阳证,后者属表阴证,二者从某种程度上共筑外感病的阴阳双峰塔。临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外感病按太阳常法治疗不效,而就诊者又有类似“少阴病”的属性表现时,即可用“麻、辛、附子”之类,则效果再也不是缠缠绵绵,反复难愈,而多是一剂知,二剂已。

 

  细观“太阳病”篇,开篇讲发热恶寒,由一个核心症状“汗出”而引出群方之冠——桂枝汤,又在53条“病常自汗出者……宜桂枝汤”中点出桂枝汤使用的关键,可见仲圣之良苦用心。那么,运用互补对称思维,倘若遇到“无汗”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35条讲“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即为此证而设。“无汗”是麻黄汤的核心症状,“喘”是“无汗”的继发症状:无汗表示毛窍紧闭,紧闭则肺气不得宣,故喘。郁闭的结果不光会“喘”,还可能郁而化热导致“烦躁”,从而引出了“大青龙汤”方证。不汗出的同时,若“皮腠间的水液凝涩不散,而出现周身沉重,甚至酸楚,以及两臂沉重难以抬举,或手指作肿,其脉不紧而缓的,亦可用大青龙汤发泄其水毒,使从汗出而愈”(刘渡舟语)。于是,我们对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的条文便不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是会会心一笑了。但是,39条为什么专言“无少阴证者”而不言其他?由上文分析可知,正因为“少阴”与“太阳”同属于表证,二者才需要鉴别诊断;此外,“发之”二字,一语道破麻黄类方“无汗”这一潜在的核心症状。

 

  概而言之,凡在表者,宜汗而发之。阳热实证(太阳病)无汗者,用麻黄类方药;有汗者,用桂枝类方药;阴寒虚证(少阴病)无汗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汗者,用桂枝加附子汤。

 

  按这样的思路去分析《伤寒论》的条文,会觉得越来越有趣味,并且会对更多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比如,《伤寒论》28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什么要去桂枝呢?我们不妨从桂枝汤的配伍关系去分析。桂枝和芍药,一阴一阳,足以体现桂枝汤互补对称的韵味之美。在桂枝汤加减法中,既有去芍药、去桂枝的情况,也有加芍药、加桂枝的情况。这种桂、芍加减遥相呼应的用法,也体现了《伤寒论》的互补对称之美。那么,28条中“去桂”的背后又有什么玄机?它的互补对称之美又体现在哪里呢?

 

  仲景治饮,首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若只有通阳而无和阴,则似乎有失偏颇。刘渡舟先生也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形象地描绘了他当时顿悟的场景:“余谛思良久,触景生情,恍然入悟,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追求的苓芍朮甘汤,正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啊!此方专为水郁发热而设,如果没有苓芍术甘汤与苓桂术甘汤对应,在治疗水证时便只有通阳之法,而无和阴之法;就像只有真武汤的扶阳利水,而无猪苓汤的育阴利水一样,是失之有偏的。”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7/25/content_758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