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7月29日
创新疫病理论 提升干预能力
□ 吕文亮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孙伯欣 华中农业大学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不同时期疫病理论的普适性在于坚持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而其特殊性则是在原有辨病与辨证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病与辨证的思路与方法,整个创新发展的趋势使得辨病与辨证更加深入,更加准确,更加精细。
在原中医温疫病种(四时新感温病)基础上,以温病病因学说为纲,结合现代医学病因学内容,创新温疫分类学,界定每一疫病的内涵,整理研究传统有效方法与方药。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中西医结合治疗H7N9禽流感所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不仅能用于古代传染病的防治,同样也适用于现代传染病。故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医学治疫理论、方药思想,使其在传染病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十分必要。
中医疫病理论发展三阶段
《伤寒论》六经辨疫病
东汉末年疫病流行严重,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基本状态是:中原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寒冷,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当时,外感病的发病特点是初起恶寒症状明显,疾病发展呈现一定规律性。故张仲景以外邪六经传变的方式总结其规律性。
《伤寒论》辨病使用二级辨病模式。首辨一级病名:伤寒,其涵盖甚广,主要包括了各种外感发热性疾病。次辨二级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伤寒六经辨证的辨病系统与辨证系统结合紧密,三阴三阳病即代表了伤寒病的六种类型,也反映了疾病病位的深浅层次。它们之间既有各自特点,同时又相互联系。
瘟疫学派重视病因特殊性
明末瘟疫学说之创立则是疫病理论创新的又一成果。而瘟疫、温病学派医家大多为江浙人氏,这与当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江浙地区气候温暖潮湿,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人口集中,疫病发病特点不同于汉代。
温疫学派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以明末吴有性《温疫论》为代表。其学术特点在两个方面尤其引人注目:一为强调特殊致病因素。如吴又可的杂气论、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时气热毒说等。二为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如吴又可开创的疏利透达法,首用辛香雄烈之品,直捣膜原巢穴,并擅用汗、吐、下三法;余师愚长于清热解毒,以清瘟败毒饮为治温疫诸证之主方;杨栗山重视火热怫郁,常将清、透、下、利诸法并施。此派各位医家的理论与经验,对于温疫流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且对后世温病学家影响甚巨。
其辨病与辨证方法是:辨病则首辨一级病名:瘟疫(或温疫),是对传染性疾病的统称(其涵盖范围较之“伤寒”要明确得多)。次辨二级病名:例如虾蟆瘟、大头瘟、绞肠瘟、探头瘟、痘疮、痢疾、烂喉痧等,这些病名仅代表某种特异性单一疾病。此时辨证与辨病系统开始趋于分化,疾病的命名也趋于精细,但尚无独立于传统辨证方法之外的系统、完整的,辨病论治体系。
温病学派形成完整辨证论治体系
温病学派诞生的背景与瘟疫学派类似,但在前人基础上,其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创新。
清代中叶,温病学家以叶天士为代表,温病学说的辨病与辨证方法:首辨一级病名:温病,是外感发热疾病的统称(其范畴涵盖较广)。次辨二级病名: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再辨三级病名:温热类的疾病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等;湿热类温病主要包括湿温、伏暑、湿热疫、霍乱等。每个病名只指某类特异性的疾病,并将疫病完全纳入温病的体系。
辨证体系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辨证名词与病名不再关联,辨证与辨病系统已完全分化,疾病命名更趋于精细,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中医多以温病学说作指导,来防治包括乙脑、流脑、流行性出血热以及SARS等各种传染病、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