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8月08日
辨真别假 不泥古注
——郭霭春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
□ 孙中堂 王玉兴 吴仕骥 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王冰编注《素问》常用四种方法:一是原文凡加字误简,皆朱书其文,凡“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二是移补原文。凡“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三是分合篇目。凡“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四是注释条例绵密,义蕴宏深。
王冰次注的主要功绩有两个方面:其一,通过整理,使《素问》得以流传。其二,通过次注,阐发中医学基础理论。但王氏也有欠慎重处,对有些经文做了不适当的改动,这些都影响了《素问》的原始面貌。
郭霭春(1912-2001),男,天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我国著名医史文献学家、中医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他博学多识,治儒通医,深研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笔者简要总结其对王冰次注《素问》的研究理论,以飧读者。
古法注书给研读带来不便
郭霭春认为对古书、古注作出公允评价并非易事,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评价者独具慧眼,更要有冲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就王冰注《素问》而言,其贡献自不可没,而后人对《素问》王注也是溢美之词多于中肯分析。所以在《素问》王注研究方面,留下来并有价值的言论并不很多。
古书经文和注文连在一起是汉儒在训诂学上的一大发明。早期传注虽然当句为释,但传注和经文还是分开的,并没有合成一书,把传注附在经文各句后面是从汉代才开始的。经注相连在方便阅读的同时,也极易使经注杂糅,两者相混。因此,历代注家为加以区别,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一是注用双行小字,或者义与注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用圆圈相隔。二是将几家注解一起拆散,附列于正文的各句之下,如司马迁的《史记》,就有裴骃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张守节的《正义》等都被拆散附在各句之下。三是采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这些做法均优于前代,是训诂学史上的一大进步,但经过流传,原貌渐失。郭霭春面对王冰《素问》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作伪现象,感触颇深:“王冰所说:‘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郭按:王之朱书,不仅限于加字一项,即错简等亦朱书。见《六节藏象论》王注)假如现在仍有朱书墨字的本子流传,那么问题就不大了。致憾是,不仅这种朱书墨字的本子失传,并且后人还利用王注‘朱书’之例,又在王冰注里作了朱书的伪语,混淆其中,分析辨别,真是困难极了。”
研究力图全面求实
郭霭春在整理《素问》时不是盲目地因循古人之注,而是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辨真别假,裨补其疏的工作,并重点研究了王冰次注《素问》的以下问题。
时代背景
王冰次注《素问》的年代,其序曰“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考宝应元年,即公元762年。序中并称:“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从宝应元年上溯12年,可知其注释《素问》为公元750年~762年。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大唐帝国。李氏王朝崇奉道教,致使道家成为当时的正统派。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唐帝国于武德七年(624),在太医署设立医学教育机构,分科教授医学。遂使唐代医学在魏晋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孟诜的《食疗本草》、王焘的《外台秘要》及唐朝组织编修的《新修本草》等,均是这一时期的著作。故王氏次注《素问》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次注方法
历史上对王冰次注《素问》曾有不同评价,褒贬兼有。赞誉者称其:“依经注解,理入化机,发明奥理,羽翼圣经。”批评者谓其:“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如此泛泛之词,很难说清王注之功过所在。
郭霭春认为,王冰为编注《素问》曾“精勤博访”,确实下了一番工夫。并把王氏《素问》次注的方法归纳为4个主要方面:
一是原文凡加字误简,皆朱书其文,凡“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如:卷二《阴阳应象大论》:“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王注云:“旧经无‘名之’二字,寻前类例故加之。”为“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凡加字处皆朱书之。这从王序、王注中可以得到证实,致憾的是,这种朱书墨字的本子早已失传。
二是移补原文。王序曰:凡“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如:卷十一《腹中论》:“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王注云:“此二十六字错简在《奇病论》中,若不有此二十六字,则下文无据也。”
三是分合篇目。王序曰:凡“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阙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如:《刺齐论》与《刺要论》原为一目(据《新校正》云,为《刺齐论》),经王氏编次,分为两篇。王序又曰:凡“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指趣,削其繁杂,以存其要。”如:卷八《离合真邪论》在全元起本别立《经合论》与《真邪论》两篇,而文字相同(据《新校正》语)。经王氏重新编次,削去《经合论》,都为一目。
四是注释条例绵密,义蕴宏深,不但称善于医籍注解之中,而且对我国古代通用的训诂书籍之影响也很大,如《通雅》、《说文解字注》、《尔雅义疏》、《广雅疏证》等,也时常引用《素问》王注的例证疏证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