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温阳益心安神治房颤

2013年08月13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温阳益心安神治房颤

 

 

 

曹洪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仅次于窦性心律失常和期前收缩,为心律失常的第三位。房颤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怔忡等范畴。可出现心动悸、头晕甚至晕厥等症状,并能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房颤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易导致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因此,房颤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是窦性心律者的4~7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笔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温阳益心安神法治疗房颤取得良好疗效,主要体会简述如下。

 

  心阳不足是基本病机

 

  临床研究证实,心阳虚是房颤常见证候。房颤发作状态下,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收缩不规则,心排血量下降,这种病理状态与心阳气不足密切相关。

 

  笔者曾对门诊30例房颤患者的证候进行分析:初诊属心阳虚弱、心气亏损与胸阳不振、心气不足这两证者19例(占63.3%),其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动则尤甚,肢冷、畏寒、舌淡胖、苔白,脉沉缓或结代等心阳不足的表现;或胸闷或憋闷疼痛,时有夜间憋醒、四肢不温等胸阳不振症状。

 

  心属火,位居于胸,胸为阳,火亦为阳,两阳相合,故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心脏能搏动不息,从生到死,阳气是维护心脏功能的基础。如感受风寒或寒邪等阴寒邪气,或过服苦寒之品,内伤阳气;或久病迁延而耗伤阳气;或因年老体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皆可损伤心之阳气而发生心阳不足、温煦失职、运血无力的证候。

 

  虽然,心阳气不足是房颤的主要病机。但由于房颤的症状表现复杂,特别是房颤发作时,心阳不足的虚证常被掩盖。笔者临床观察体会到,部分房颤患者初诊时并无明显的阳气虚弱表现,而往往是痰热、痰瘀、气滞等表现比较突出,如胸憋闷、心前区刺痛(部位较固定),舌暗红或胖大等痰浊、瘀血症状。但经过治疗,房颤得以控制后,随着标实症状缓解,心悸、气短、畏寒、肢冷、舌淡苔白等阳气虚弱的病理本质就明显表现出来了。

 

  温阳益心安神为基本治则

 

  通过临床对房颤患者证候演变过程的分析总结,笔者确立了治疗房颤的基本原则,即温心阳、益心气、重镇安神。结合心脏病理变化与房颤虚实并见的证候特点,组成温阳益心安神方。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神农本草经》有“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的功效。现代药理证实:人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作用,桂枝温经通阳、助阳复脉。薤白理气宽胸、通阳散结;麦冬养阴润肺、清心除烦,《本草汇言》载“清心润肺之药也,主心气不足、惊悸怔忡、健忘恍惚。”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瓜蒌润肺化痰,与半夏合奏开胸中痰结降逆之功,以宣畅心脉。厚朴温中下气、燥湿消痰,叶天士云:其多则破气,少用则通阳。黄连清热解毒、泻火燥湿,能清郁热,佐制诸药辛温之性,防劫阴之弊。

 

  因心藏神,心房纤颤则心神不安,故常伴睡眠不实、入睡难、多梦等症状,故用生龙骨镇静安神,生牡蛎敛阴潜阳,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温心阳、益心气,理气化痰、重镇安神,标本兼顾,扶正以祛邪,邪气祛则心阳复。

 

  房颤患者的症状轻重不一,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若见心中灼热、胀痛、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等症则为痰热壅盛的表现,加竹茹、知母等以清热化痰。若见脘腹拘急、冷痛则为脾胃虚寒,加吴茱萸、茴香等以温中散寒。

 

  若见腰背冷痛、四肢冷、自汗等症则为肾阳虚衰,加巴戟天、仙茅等以温肾散寒止痛。若见面虚浮、肢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则为水湿内阻的表现,加泽泻、大腹皮、益母草等以利水消肿。

 

  若见自汗、盗汗、口干、手足心热、舌红苔少则为气阴两虚,加五味子、黄精等以益气生津。若见心烦易怒则为肝气不舒或肝火上炎,加郁金、柴胡等以舒肝气。若见头痛、头晕、血压升高等肝阳上亢者,加夏枯草、草决明等以平肝潜阳。

 

  临床上,房颤患者常见促脉、结脉、代脉、疾脉、数脉等,或结、促交替,或如解索、雀啄。结脉多见于心室率较慢的房颤,促脉多见于心室率较快的房颤,特别是阵发性房颤,更须仔细观察脉象变化。常有心律失常与脉律异常表现不尽一致,也有同一种脉象可见于不同种类的心律失常,而一种心律失常又可出现不同脉象的状况,故应四诊合参,综合辨证。

 

  房颤治疗应重在治心而不专于治心,应益心气、温心阳为主,对痰浊、瘀血、气滞的轻重则应综合施治。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优势在于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控制房颤发作,特别对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08/12/content_76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