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09月28日
挺起中医药创新的脊梁
2013-09-24
来源: 江西日报(南昌)
多年前,为彻底摆脱校办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江西中医药大学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选聘校办企业厂长。这个开全省高校先河的举动,被之后的事实证明是大胆而正确的。当时谁也想不到,濒临倒闭的校办企业会一步一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江中集团。
这就是科研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魅力所在!近年来,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强校之路更是走上了“快车道”:科研项目和经费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高水平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前来“联姻”的企业排成长队。一切都在昭示:江西中医药大学科研发展最快、跨越最大的时代已经到来。
科研人员更忙了
开展科研创新,重要的是有项目。这几年,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科研人员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项目数量逐年增多,全校形成了你追我赶、奋发学习、不遗余力地努力钻研的浓厚氛围。“学校迎来了科研的春天”,不少教职工这样感叹道。
让我们看看这条绚丽的上扬线:2008年至2012年,学校获准纵向项目776项,资助总经费达23678.42万元;较2003年至2007年,获准的纵向项目增长1.52倍,资助总经费增长3.56倍。其中获准国家级项目139项,资助总经费19590.17万元,较2003年至2007年期间获准的国家级项目增长2.9倍,资助总经费增长3.36倍。
绚丽的上扬线,折射出学校科研的勃勃生机。通过加大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力度,项目结题率和完成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2年,学校获得科技奖励项目52项,较2003年至2007年增长1.48倍。其中,省级科技奖励项目21项,较2003年至2007年增长1.5倍。
“如果说,江西中医药产业上不去,江西中医药大学是有责任的,说明学校的科研水平不高,培养的学生能力不强。”学校党委书记刘红宁坦言,学校领导班子正是以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谋划科研项目,提升教学质量。为此,该校在科研方面既注重基础,又突出应用;既争取国家级科研课题,又鼓励教师面向市场发掘课题,甚至允许他们以个人身份参与企业创新。
科研平台更多了
“有人有钱有平台”,这是很多高校科研人员的梦想。在江西中医药大学,这些都已经成为现实。只要有一颗敢于钻研、勇于钻研的心,就可以在这里全力施展拳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随着学校的砥砺前行,科研平台正日趋完善。目前,学校拥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0余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省部级平台18个,极大地提升了江西医药行业科研水平。在这些平台中,中药制剂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围绕中药制剂,先后建立了“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蒙药丸剂关键技术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2011协同创新”重要支撑平台。其中,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国家发改委两年一度的综合业绩评估,连续3次获得优良,并获省政府“2009—2010年度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平台”、“全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获国家发改委授予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和“国家工程中心优秀业绩奖”,还连续5年获得南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佳创新企业”殊荣。
在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医药行业资源之后,加上完善的人才梯队和良性的激励机制,江西中医药大学就像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科研创新能力在省内先声夺人,在全国同类高校也属翘楚。近5年,学校承担国家“973”、“863”等国家级项目137项,省部级项目32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经费30024.62万元,年均科研经费6004.92万元;获新药证书9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科技联姻更广了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用来形容江西中医药大学产学研模式的红火再合适不过。
2005年9月,当时的江西中医学院一段鼓励科研创新的佳话,在全国久传不衰:该校李雪梅教授带领的“槐定碱抗癌研究”创新团队,历经28年坚持不懈攻关,成功研制了“盐酸槐定碱注射液”。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创新药物,也是我省第一个自主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癌新药。与此同时,该项成果于1999年成功实现转化,获得转让费高达2000万元,创出我省高校成果当年转让经费的最高纪录。为此,该校拿出500万元重奖李雪梅创新团队,首开全国高校重奖科研人员的先河。
瞄准了江西中医药大学的科技资源,各地医药企业纷至沓来,要求与学校结成“科技联姻”。目前,学校与百余家企业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科技合作,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引擎”,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余项,研发中药及相关产品70余个,先后有16个产品实现了单品种年销售额超亿元,如江中复方草珊瑚含片、江中健胃消食片、江中亮嗓胖大海清咽糖、朴卡酒、参灵草、汇仁乌鸡白凤丸、汇仁六味地黄丸、金圣药物低害卷烟等产品,为江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报记者 李文亭 张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