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10月10日
益气定喘汤治慢性咳喘
□ 刘 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中国中医药报
慢性咳喘是指反复发作的以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症候群,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纤维化、阻塞性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中,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早晚咳嗽较甚,急性发作期症状加重,随病情进展渐出现喘促、气急,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鼻翼煽动、甚至张口抬肩等症状,由于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咳喘,作为病名首先于《内经》,《灵枢·经脉》称:“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五常政大论》称“从革之纪……其发咳喘”。根据其症候特点,相当于中医学的喘证、肺胀、肺痿、内伤咳嗽、哮证等范畴。因本病具备咳、痰、喘的症候特点,中医学认为发病与肺、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为娇脏,居胸中,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许多因素均可导致肺失宣肃而发为咳喘;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停聚于肺,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之说;肾主纳气,为气之根,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其中呼气主要依赖肺气的宣发作用,吸气主要依赖肺气的肃降作用,但要维持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还必须依赖肾的纳气功能,若肾气亏虚,摄纳失常,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出多入少则发为喘促。
本病的发生以肺脾肾亏虚为本,以外邪犯肺、引动伏邪为标。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致病为主,兼有本虚,如六淫之邪侵袭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侵,内合于肺,肺失肃宣,痰浊滋生,阻塞于肺,引起咳喘、咯痰。稳定期以本虚致病为主,痰饮、寒邪为诱因,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久咳伤肺,肺气上逆,卫外不固,反复发作,脾肾受损,逐渐形成慢性咳喘;痰饮内聚,脾失健运,水湿留阻,上渍于肺,留滞肺络,阻塞气道,肺有停痰宿饮,易受外邪诱发,致使咳喘反复不愈;肺病经久,必累及肾,肾失摄纳,致肺气不能归根于肾,故气短而喘,动则尤甚。本病的发生与年老体弱、脏腑功能失调和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
刘启廷认为,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咳者不必皆喘,喘者也不必皆咳。慢性咳喘虽非同一病种,然均有咳、痰、喘的表现,均具肺失宣肃、脾失健运及肾不纳气等病理变化,具备了相同的病机、证候,故在治疗中遵从“异病同治的原则”,拟益气定喘汤,以补肺气、健脾运、固肾纳气、止咳平喘,治疗发作期的慢性咳喘,待病情稳定,再改用定喘丸长期服用,达扶正固本的作用。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焦白术30克,人参10克,蛤蚧5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5克,炙麻黄10克,苏子10克,炙桑白皮15克,白果仁15克,炙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4次服温服。
功用:补肺固表,益气健脾,纳气平喘。
组方依据:慢性咳喘,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支气管痉挛而发病,以喘息、气促、咯痰、咳嗽为特征,刘启廷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肺肾气虚、功能失调有关,即肺失宣肃,肾失纳气。病位在肺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咳喘之因,在肺为实,实则气逆,多因痰浊壅阻;在肾为虚,虚则气不纳,多因精气内虚,肺肾出纳失常则咳喘发作。病虽在肺肾,但痰为脾所生,慢性咳喘与肺脾失调亦有关联。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而失健;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湿浊内生,脾不散精,肺因之虚损以致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
故治宜益气健脾,补肺固肾,纳气平喘。药用黄芪补脾益气、补肺固表,焦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化饮,人参补气救脱、补益脾肺,三药合用,健脾补肺,扶助正气,脾肺健则痰无所生;蛤蚧补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山茱萸补肾气、益元阳、固肾精,五味子滋肾阴、敛肺气、宁嗽定喘,三药均入肺、肾经,合用之则补肺气,助纳气功倍;炙麻黄辛散而微兼苦降之性,外开皮毛郁闭,使肺气宣畅,内降上逆之气,复肺之宣肃,善于平喘,为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之要药;紫苏子、炙桑白皮温肺降气、消痰平喘,主理肺气而止咳嗽;白果仁敛肺定喘,《本草便读》谓之:“上敛肺金除咳逆,下行湿浊化痰涎”,为治咳喘必备之品;炙甘草益气和中、润肺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肺气生、肾气固、咳喘平之功效。
加减运用:若痰涎壅盛、痰多黄稠难以咯出者,加葶苈子、鲜竹沥泻肺中痰火以化痰止咳;痰多清稀,咯吐不尽者,加炮姜、半夏以温肺化饮、燥湿化痰;若咳喘伴吐痰带鲜红血丝者,加藕节、侧柏叶、墨旱莲以凉血止血、养阴清热;咳喘见吐血暗红量多者,加三七粉、阿胶、血余炭以补血润燥、止血散瘀;咳喘日久损心,症见心悸、喘咳不得卧者,去炙麻黄之辛温升散,加麦冬、菖蒲、远志以养阴清心、安神止悸、开窍除烦;气虚肠燥、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核桃仁以温肺润肠、滋肾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