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10月17日
象和辨证思维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
□ 李振华 河南中医学院
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诊断疾病以四诊为法,并运用辨证思维综合分析,以掌握病机所在,为辨证论治、立法用药奠定基础。因而象和辨证思维是中医诊治疾病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二者都是在中医阴阳五行、整体观的理论和个性化综合辨证分析相互结合基础上得出的结果。
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论治”、“治未病”等理论,都与“象和辨证思维”有关;而且,“象和辨证思维”也是中医分析、认识疾病以及诊断、治疗、用药的理论核心,更是学好中医的思维方法。
易学为代表的思维方式奠定中医哲学基础
人类社会的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表现为生产技能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精神方面,表现为文化水平的提高,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等。二者最高的表现是思维方式的科学化。
所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医学思维方式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对宇宙事物观察、认识的思维方法中形成;故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思维方式之源,中医学思维,是中华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上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易经》对宇宙事物观察、认识的思维方式,笔者很赞同易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朱百崑主编的《易学》基础教程中的认识。他将《易经》展示的诸多思维方式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象数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并认为这五种思维方式,各有自身的特点,各有自身的功能,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且从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进程来看,朱百崑提出:前两种(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属于初级思维形式,运用于感性认识阶段;后两种(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属于高级的思维方式,运用于理性认识阶段;而第三种象数思维,是由初级向高级形式过度的思维形式。
这五种思维方式,对宇宙事物的观察、认识都是从事物的本身出发,属于唯物的哲理。特别是把宇宙事物看作是整体的、变化的、彼此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既唯物又辩证的。
如《易经·爻辞》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意思是没有无陂的平地,没有往而不返的事情。又说:“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意思是阴阳变易神妙不测。《易经·系辞》还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只有不断变易才有出路。《易经·系辞》说:“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这都说明事物均可用阴阳一分为二,且不断在变化发展的。
《易经》的唯物辩证思维把宇宙事物的阴阳变化看作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如《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象,既是相异对立的,又是相互配合的。尤其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宇宙之间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认为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其每个事物内部也是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
如《易经》在解释卦象和爻象时,不是孤立地看待一卦一爻,而是从整个卦象中上经卦与下经卦的关系,各个爻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即是整体思维的体现。
《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万物均非静止与孤立,每一个事物都有其整体的生化、制约联系。万物动则变,变则生化,静则止,止则消亡。《易经》对宇宙万物观察、认识的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医理论奠定了唯物“辨”证的哲学基础。
《内经》在易学思维方式上认识生命与疾病
《内经》在《易经》对宇宙事物观察、认识的思维方式基础上,形成对人体生命的分析和认识。
首先,是对人体生命以及疾病的各种形态、反应和自我感觉的认识。以阴阳之道、整体观,分析脏腑及各个部位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各种联系是恒动变化的,人的生命在于运动。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静之期也。”这说明自然界一切物质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成与败,生与死,都隐藏着因果相互关系,人体也是如此。成败的关键在于运动,动则不停地发生变化,生死就是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不生不化,静而不动,即无生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