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11月04日
病毒性肝炎辨治再思考
□ 周仲瑛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中医药报
临床必须把握的辨证要点:一是清热化湿应辨湿与热的主次消长,动态演变,兼夹它邪。二是久病入络应辨从气入血与瘀阻气滞的先后不同,湿瘀、热瘀两类性质。三是伏毒深蕴,应予宣透达邪。四是湿热首犯中焦,由脾及肝,故治肝当先调脾,但不在补而在健运。五是脏病传腑,当予兼顾并治。六是邪恋正虚,久病及肾,则当扶正抗邪,调养肝脾,培补肝肾。
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不仅发病率高,有广泛的流行性,而且有大量的病毒携带者;因其起病大都缓慢、隐袭,易复发迁延形成慢性疾患,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故大多属于难治病范畴。
尽管西医抗乙肝病毒药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病毒变异、不敏感、停药反跳等问题。中医药的辨证治疗,虽能缓解、减轻临床症状,稳定病情,但其优势多表现在个体疗效上,在中药抗病毒药理筛选方面,尚难从临床得到满意证实。
如何才能突破这些难点,笔者认为还应回归到中医自身理念上找答案、求出路,思考相应的对策。
因机探析
湿热逗留
审证求机,“湿热”是病毒性肝炎的始动病理因素,贯穿于疾病全过程的始终,表现于各个不同类型,或显或隐,或急或缓,轻重不一。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阳交错,复合为患,故最难速化,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遏热外,相互郁蒸,则缠绵难已,病难速愈。
进而言之,湿热不仅有湿重、热重、湿热并重之异,且有主次消长,动态演变,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式。这是临床治疗必须注意的着眼点。
湿性濡缓,重浊黏腻,随五气而从化,常多兼邪,湿从寒化而为寒湿者较少,湿从热化而为湿热者多。
久病络瘀
肝为藏血之脏,初病在气,久病及血,“初病在经,久必入络”。若湿热郁毒伤肝,每易邪入血分,瘀结肝络,由气郁而致血瘀,或湿瘀阻络,或热郁血瘀,瘀热互结。
鉴于肝炎发病的特殊性,既有从气及血的主要方面,也有邪伏血分,从里外发,由血及气,因血瘀而致气滞的一面。总之,湿热瘀毒深入血分,是导致病情持续迁延,形成慢性化的重要病理基础,必须重视。
伏毒深蕴
邪盛生毒,毒必附邪,湿热郁蒸,是病毒孳生复制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而酿毒的温床,毒因邪而异性,可以表现有湿毒、热毒、瘀毒之异,若发之于垂直传播者,则属胎毒之类,尤属病深难解,必须力求从里外发,宣透达邪。
这一点与现今肝炎病毒的嗜肝性颇为类似,病涉肝肾厥少两经,深在血分,病情多见隐蔽、缠绵,治疗亦当分类处理,若属急性暴发,或病程中突变者,则属邪因毒而鸱张,邪正交争,热毒瘀郁之变证,多属危重恶候,每致热毒内陷,内闭外脱。颇与现今的自身免疫亢进说相似。
肝郁脾虚
临证所见,湿热多为首犯中焦,困遏脾运,土壅木郁,脾病及肝,以致湿毒蕴遏脾胃,热毒瘀郁于肝,表现“肝热脾湿”之候,始则邪实,久则肝脾两伤,而致“肝郁脾虚”,但其中还应区分肝与脾的主次关系,辨别“土虚木乘”、“土不栽木”、“木不疏土”的不同。
从上可知,治肝先当调脾,但未必是先实脾、补脾,而运脾、健脾更为重要。
脏病传腑
湿热瘀滞,蕴遏不化,肝脾两伤,势必病及于腑。肝与胆、脾与胃相为表里,肝郁气滞,不能疏泄条达,则胆的通利泄降功能失常,胆汁瘀滞,不循常道;湿盛困脾,热盛伤胃,脾运不健,胃失和降,则肠腑传导通降失司,反致湿热内生;湿热下注膀胱,可见小便异常。终至多个脏腑兼夹复合并病,故临证必须做到清肝当利胆,运脾须健胃,和胃须理肠,针对病症进行整体调节。
邪恋正虚
湿热久羁,湿盛则困脾,伤气、伤阳,热郁则伤肝,耗血、损阴,由实致虚,虚实错杂。
肝脾同病,久必及肾,肝肾乙癸同源,脾肾互为资生,肝虚阴伤,势必下耗肾水,肾虚阳衰则不能暖土、温肝,遂其运化生发之性。
临证所见,则以气阴两伤为多,偏于肝肾同病者,以阴血虚耗为主,偏于脾肾者,以气虚、阳虚为主。治当扶正祛邪兼顾。
综上所述,临床必须把握的辨证要点:一是清热化湿应辨湿与热的主次消长,动态演变,兼夹它邪。二是久病入络应辨从气入血与瘀阻气滞的先后不同,湿瘀、热瘀两类性质。三是伏毒深蕴,应予宣透达邪。四是湿热首犯中焦,由脾及肝,故治肝当先调脾,但不在补而在健运。五是脏病传腑,当予兼顾并治。六是邪恋正虚,久病及肾,则当扶正抗邪,调养肝脾,培补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