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临床实践

益气通窍化浊 治慢性过敏性鼻炎

2013年11月08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益气通窍化浊 治慢性过敏性鼻炎

 

 

 

刘荔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 刘启廷名医工作室

 

 

 

中国中医药报

 

 

 

  辨治方药

 

  天气渐凉,慢性过敏性鼻炎患者逐日增多。

 

  过敏性鼻炎以突然或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清涕及鼻塞为主要特征,是因全身、局部炎症或职业环境等因素引起的以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鼻炎失治、误治,迁延不愈,而成慢性过敏性鼻炎,或者对过敏原过度敏感导致的,严重者可引起头痛头昏、呼吸不畅、嗅觉失灵、记忆减退,一般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

 

  辨治方药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鼻嚏”范畴。其病因为外感寒热之邪,伤于皮毛,肺气不利,壅塞鼻窍,伤蚀肌膜。因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气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化热郁于肺,邪热循经上熏于鼻,邪滞鼻窍,久恋不去;或脾气虚弱,湿浊不化,滞留鼻道,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鼻腔受邪,邪滞鼻窍而发病。刘启廷教授认为本病的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滞,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是发病的根本,故治疗强调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在扶正固本的基础上,针对局部对症用药,其经验方益气通窍汤经临床验证,对慢性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期有治疗作用、缓解期有预防作用。

 

  方药组成:黄芪30克,焦白术30克,防风15克,苍耳子6克,辛夷10克,鹅不食草10克,桔梗15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

 

  服用方法:上药浸泡2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3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253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

 

  功用:益气固表,通窦化浊。

 

  组方依据:本病多见于秋冬季节,因外感风寒、失治误治,病久迁延而成,患者经常出现鼻痒、鼻塞、喷嚏连连、鼻流清涕,可伴见嗅觉减退,呼吸不畅,或伴见头痛昏胀,体倦乏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病因为久病气虚,肺失宣肃,外邪乘虚侵袭,引动伏邪,化湿生热,痰浊壅滞。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固表,通窦化浊。

 

  方中以玉屏风散为主,补脾实卫,益气固表,其中黄芪为补气要药,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则固护卫外之气,白术补气健脾,更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之功,防风走表而散风邪,且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致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有补中寓疏,散中寓补之意,药理实验表明,玉屏风散可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对于慢性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具有西医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苍耳子、辛夷、鹅不食草被誉为通鼻窍之要药,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脑;苍耳子疏风散湿,上通脑顶,外达皮肤;鹅不食草祛风散寒,通利鼻窍,三药合用,宣通化浊,解毒消肿,无论急、慢性鼻炎皆可配伍应用。桔梗、陈皮通调肺气,有提壶揭盖、上通下达之意。甘草性平味甘,补脾润肺,清热解毒,调和药味。诸药合用,共奏脾气健旺、肺气得宣、上通下达、清鼻泄浊之功效。

 

  加减运用:如头痛明显者,加川芎、白芷以祛风散寒,燥湿止痛;喷嚏频发者,加僵蚕、蝉衣以疏风散热,息风止痉;伴见咽干、咽痛者,加板蓝根、射干以清热解毒,清咽利喉;伴见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以和解表里,透热外出;伴见咳嗽、咯痰者,加炙百部、陈皮以润肺降气、化痰止咳;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11/07/content_79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