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陈皮疏肝理论探源

2013年12月09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陈皮疏肝理论探源

 

□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大部分本草专著均认为归脾、肺两经。如《本草纂要》云:“陈橘皮……入太阴经,理气之药也。”《神农本草经疏》云: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本草纲目》:橘皮……为脾肺二经气分药。

  但也有一些文献认为陈皮也入肝经。如《雷公炮制药性解》谓:“入肺、肝、脾、胃四经。”《神农本草经读》认为“橘皮气温,禀春气而入肝;味苦入心,味辛入肺。……疏泄为肝之专长,唯其入肝,所以能利水谷。……橘皮顺气,妙在苦以降之……橘皮妙在温燥,故能去痰宽胀……”因归经理论的不同,导致医者对陈皮舒肝看法不一致。笔者在此想简述陈皮的疏肝理论,与同道探讨。

  从肝、肺升降看陈皮疏肝

  从《黄帝内经》和中医的哲学思维看,东方属木,以肝配木,具有春阳升发之气,故肝从左而升;西方属金,以肺配金,具有肃杀收敛之性,故肺气从右而降。

  从病机治法上来看,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肝藏血,肺藏气,气行则血行,肝肺的升降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升降。肝升肺降才能使气机条达,血气冲和而运行流畅。

  而陈皮是气分之要药,配伍升药则升,配伍降药则降,其发挥升降作用的机理是通过“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作用实现的,离不开肝脏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枢纽作用。正所谓,“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故能调畅而不病。”

  从经典治肝法探讨陈皮疏肝

  虽然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是生理常态,但临床中,多见左升太过而右降不及者,而陈皮可兼升降之全功。故医者如能深入理解并正确运用此药,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有“橘杏丸”一方,由橘皮、杏仁等分研末蜜丸而成,“治气闭,老人、虚弱人皆可服”。可见,橘杏丸是通过调理肝肺两脏的气机而达到治疗气闭症的功效,而且药性平和,无攻伐之弊,老人及虚弱的人群都可以服用。

  清代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详细记载了今人所称的《治肝三十法》,这是中医界公认的探讨肝病辨证论治文献最为详尽的经典古籍,对现代中医肝病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三十种不同的治法,其中,陈皮疏肝功效广泛地运用在多种治肝大法中。

  散肝法

  功效主要是疏肝解郁。王氏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陈皮性味辛苦,辛能散,辛散之品,使肝气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后,得以开放、舒展,于是肝气可顺利通达于全身各处,行使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泄肝和胃法

  治疗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之证,方选二陈加左金丸。由于肝气横逆,胃气尚不虚,肝气过亢而上冲于胃,则迫胃气上逆,发为呕逆,乃由肝气之所迫,肝“其味酸”,故呕逆之物必亦味酸。王氏所推崇的二陈汤中陈皮、法半夏、茯苓正是为和胃化饮独设,不仅引胃气下行,并能治呕吐酸水。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12/06/content_80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