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2013年12月12日
冷水“淋去”阳气怫郁
□ 张英栋 山西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自然疗法应该是治疗的最高境界。即不用药物,只凭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及语言、运动等,就可以帮助患者治疗疾病,甚至是严重的、用药物也无法治疗的疾病。
笔者经常想,用药无非是在模拟自然。比如病属于寒,身体喜夏不喜冬,治疗就是在患者的身体内加入更多的“夏”意,使之在自然界的冬夏中均可正常生存。这种情况,用“夏”药可,不用“夏”药而模拟出一个自然的“夏”来不更好吗?这样的思路,可以说比只知道用药对症已经高出一些,但是还缺乏对于人体自愈潜能的足够关注。
以下这几则医案却是以寒来治寒,激发人体自愈潜能的高手所为,每次读来都令人向往,如今再读便有了在安全的前提下试用的愿望。
陈寿在《三国志·卷二十九·方技》载华佗医案:“有妇人长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者。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云当满百。始七八灌,会战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令满数。将至八十灌,热气乃蒸出嚣嚣高二三尺。满百灌,佗乃使燃火温床,厚复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燥便愈。”
张子和《儒门事亲·卷六·热形》有一案,与华佗之案如出一辙:“一妇身冷脉微,食沸热粥饭,六月重衣,以狐帽蒙其首犹觉寒,泄注不止。常服姜、附、硫黄燥热之剂,仅得平和,稍用寒凉,其病转增,三年不愈。戴人诊其两手脉,皆如绳有力,一息六、七至。《脉诀》曰:六数七极热生多。以凉布搭心,次以新汲水淋其病处,妇乃叫杀人。不由病者,令人持之,复以冷水淋其三四十桶,大战汗出,昏困一二日,而向之所恶皆除。此法华元化已曾用,惜无知者。”
据说《南史》记录了医家徐嗣伯治疗伯玉伏热案,治法上与此类同。
可以说诸位医家所治为“寒”症无疑,并且是“经年”、“三年不愈”。但寒症久,是否有伏热,需要一分为二地看;有或没有,都需要蛛丝马迹来支持。华佗案对于伏热的证据没有交待;张子和案则交待了“两手脉,皆如绳有力,一息六、七至”,但是为何之前描述的是“一妇身冷脉微”呢?
清代尤在经在《伤寒贯珠集》中指出“积阴之下必有伏阳”。
“积阴”与“伏阳”看来应该不在一个层次上。
也许“积阴”是笔者前文(理法与临床系列第12篇)所述“三明治”病理模型的表层,“伏阳”在“三明治”的中层,阳气怫郁而为火;治疗中是该疏散火为主还是开腠理之表为主当临证定夺。
但是张子和案里看到的“六月重衣,以狐帽蒙其首犹觉寒,泄注不止”,更可能是太阳、阳明、太阴“三明治”的三层都是寒的,于是称为“积阴”。那“伏阳”伏在什么地方呢?厥阴吗?身体的自愈潜能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后关头了。如何才能激发?
“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云当满百”,这里面有治疗意义的“寒”有三:一为“冬十一月”;二为“平旦”;三为新汲的井水。而关键处在“当满百”。如果没有满百的运筹,则在“战欲死,灌者惧欲止”、“妇乃叫杀人”的时候,便不敢“令满数”、“不由病者,令人持之,复以冷水淋其三四十桶”。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12/11/content_804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