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龚正丰防治强脊经验

2013年12月17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龚正丰防治强脊经验

 

 

□ 陈欣 上海中医药大学 姜宏 苏州市中医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强直性脊柱炎可分急性期和缓解期两阶段用药。急性期以寒热错杂为多见,其中湿热为主,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缓解期以肝肾不足、督脉失养为本,治宜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

  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龚正丰,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以辨证论治为中心,气血理论为先导,把通络解毒贯穿始终,结合微观指标分期论治;同时,重视综合治疗及心因性疾病的预防,临床疗效显著。笔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强脊与中医之“大偻”相似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常见的难治疾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在古代医籍中,对与该病相似的典型表现有很多论述。《灵枢·经脉》提出“踝厥”一说:“项如拔,脊痛,腰似折……”《素问·痹论》“肾痹”一说:“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灵枢·寒热篇》提出“骨痹”一说:“骨痹,举节痛而不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还有“大偻”一说。焦树德教授认为:大偻与强直性脊柱炎病名较为贴切,林佩琴《类证治裁》提出“脊强”。《诸病源候论》提出“背偻”一说,后世医家多用此名。

  龚正丰在继承吴门医派传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体会,认为AS即《内经》中所载之“大偻”的病因。他认为腰为肾府,或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致精血不足,督脉失养,风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骼,而成本病。

  肝肾精血亏虚,使筋挛骨弱而邪留不去,渐生痰浊瘀血,相互胶结而缠绵难愈,邪留于脊柱,或脊背酸痛缠绵,或筋脉失于柔软而蜷挛,或筋脉不通而痛。其性质为邪盛正虚为本,风湿热以及痰浊瘀血为标。

  故治疗当补虚与驱邪兼顾。《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并提出益气养血,解毒通络法。益气养血,气血并重,气血运行全身,周流不息,外营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血能化液濡养筋脉,成髓养骨,气行全身经脉得以通畅。且外邪日久,气血为邪所阻,日久成毒,雍滞筋脉,深入骨骱,胶着不去,故应通络解毒标本兼治,并形成经验方“通络解毒汤”。

  抓主证  分期辨治

  龚正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把AS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两个阶段用药,在不同阶段抓住主证,做到方证合宜。通过通络解毒汤加减变化分阶段治疗,可以执简驭繁,事半功倍。

  通络解毒汤基本组成:生黄芪15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当归10克,青风藤15克,络石藤15克,龙葵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虎杖15克。

  本病急性期病机以寒热错杂症多见,其中湿热为主,治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酌加连翘15克,生薏仁15克,土茯苓15克,地龙10克,玄参15克。

  缓解期,肝肾不足、督脉失养为本,治宜补肝肾,充督脉,强筋骨,酌加淫羊藿10克,熟地15克,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鹿角片10克。若疼痛较甚者,可加露蜂房15克,制川草乌各6克、制南星6克;疾病日久加六月雪10克,老鹳草10克。

  遵叶天士“宿疾宜缓攻”之旨,选用藤类药物治疗痹证,因藤能入络,络能通脉,并且引诸药直达病所。方中青风藤、络石藤祛风湿,通经络;龙葵、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热利湿解毒; 生黄芪益气补中;当归养血活血,扶正祛邪;生地、知母凉血滋阴,又可防风药太过燥伤津液。虎杖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压一切热毒”治“风在关节、瘀血、血痛”。土茯苓专攻解毒利小便除湿,用于热毒疮臃。本方以通利关节、解毒祛瘀为主,兼顾调和中焦,可祛邪实而不伤正气。

  由于患者多需长期服药,故宜选用和缓之法,反对为图一时之效,而用搜风走窜重剂,徒伤正气,致邪气乘虚深入脏腑。同时主张分阶段治疗,在活动期坚持服药,直至不适症状消失,进入缓解期连续服药与阶段用药相结合,汤药与丸散结合。

  同时,还重视在缓解期季节性服药预防疾病复发,江南之地,黄梅期多湿热,入梅前提前清热利湿治疗;秋冬季多寒湿,入冬后予以膏方调理,标本兼顾,未病先防。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12/16/content_80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