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关于变更办公地址的通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际针灸合作委员会

办公地点现在已经搬迁至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同时为方便大家联系,固定电话已经变更

新号码010—58562339。特此通知。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824室

邮编:100035

电话:010-58562339

传真:010-58562339

邮箱:cngjzj@163.com

网站(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www.cngjzj.com/

博客(点击网址直接链接↓):http://blog.sina.com.cn/cngjzj

交通路线图 (点击观看大图)

到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一号楼行驶路线

机场线路1

从首都机场乘坐机场专线,在东直门站下车换乘地铁2号线开往西直门方向,在西直门站 C 口出站:

1、沿西直门内大街向东直行100米,右拐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2、向南直行50米,绕过 国二招宾馆 沿着中大安胡同向东到西直门南小街,向南步行到丁字路口即到国英园1号楼楼下。

机场线路2

从首都机场内乘坐机场直达西单的大巴,在西单站下车,乘坐出租车到西直门南小街国英园1号楼。

附近公交地铁:

公交官园站:107路,运通106路

公交西直门南:387路,44路,800内环,816路,820内环,845路

地铁车公庄:地铁二号线

地铁西直门:地铁二号线

公交车公庄东:107路,118路,701路

公交车公庄北:209路,375路,392路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交流

衷中参西 知常达变

2013年12月24日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

 

 

 

衷中参西 知常达变

 

 

张锡纯伤寒学术思想初探

 

 

□ 刘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中国中医药报

 

 

  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张锡纯先生,学识渊博,有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他是较早运用中西医理论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晚年在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设立“中西汇通医社”,自编《伤寒论讲义》教材,课徒授学、变通经方、注重实践,对《伤寒论》的阐发有独到见解,对学者启发匪浅。

  远绍仲景  辨证论治重脉诊

  张锡纯认为,通过对脉诊的辨证,可以分析病情、确定病位、掌握病候、执简驭繁地辨证论治。

  疾病性质的判断,主要依据脉诊,这在古代经典中早有论述。《伤寒论》140条:“太阳病之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金匮要略》肺痿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仲景提纲挈领地指出了辨证中脉诊的重要性。

  张氏通过脉诊的辨证,判断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如他鉴别区分栀子豉汤证之无形邪热留扰胸膈,心神受累,从而出现“虚烦不得眠”和黄连阿胶汤证之真阴亏虚,邪火复炽,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从而出现“心中烦,不得卧”两证时,就强调指出:“凡曰少阴病者,必脉象微细,开端提纲中已明言之矣。若谓其病发于心,因心体过热而发烦,则其脉必现浮洪之象,今其心虽有热,而脉象仍然微细,则知其病之源不在于心而在于肾可知。其心中发烦不得卧,实因肾病而累及于心,更可知也。”

  近崇修园  衷中参西善变通

  证因相应  变通经方

  张氏受清代名医陈修园的学术影响颇深。他所以倡导“师仲师之意,而为之变通”,“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正是受这种指导思想的启发,张锡纯指出:临证时,须根据病机病情的变化,灵活化裁运用经方。

  他在论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一方的运用时,亦以陈修园之论为准,变通经方。正如张锡纯所言:“连轺非连翘,乃连翘根也。其性凉能泻热,兼善利湿,后世改用连翘,则性不同矣。赤小豆,即做饭之小豆,形如绿豆而色赤者,非南来之红豆也。梓白皮,药房无鬻者,有梓树处自加之可也。陈修园云,若无梓白皮,可以茵陈代之。”可见陈修园对张氏的学术影响之深。

  而张氏运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寒温实热时,则常以生山药代粳米,他强调:“而又恒因证制宜,即原方少有通变,凡遇脉过六至者,恒用生怀山药一两以代方中粳米。”同时又参以西说:“盖以山药含蛋白质甚多,大能滋阴补肾,而其浓郁之汁浆又能代粳米调胃也。”

  在治疗阳明之热既实,而其人又兼下痢者,则用生杭白芍一两以代方中知母,凡此案例,比比皆是,足见锡纯药性运用之熟稔,经方变通之灵活。


未完,全文链接:http://www.cntcmvideo.com/zgzyyb/html/2013-12/23/content_80964.htm